所谓“中南海内部电影”,通常说的就是中南海西楼大厅所放映的电影,是中央领导人同机关干部、职工一起看的公开发行,或暂不公开发行的电影。在中南海工作了27年的张宝昌,耳闻目睹了许多与中南海内部电影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相当感人,有些十分有趣。
江青出演娱乐片引发议论
居住在中南海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看的电影,分工作片和娱乐片两种。对于首长们来说,通过观看和审查这些片子,既能扩大视野,了解世界,又能减轻疲劳,得到休息。无疑,这是一件让大家都很高兴的事。
当然,西楼地属中南海甲区,警卫级别是很高的,相关人员出入,必须持有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签名制作的通行证。但就看电影而言,凡是能进入甲区或在甲区内工作、居住的人,不分干部工人,职务高低,除了个别情况以外,都能在每周三、周日这两天晚上的7时30分,到西楼大厅买票看电影,每场票价两角,包括首长及其家属,无一例外。
西楼每月平均要放映9场~10场电影,国产片一时接不上,就由放映组挑选一些暂时适合机关内部小范围观看的中外故事片。其中有一部20世纪30年代江青在上海演的电影曾引起不小的议论。
那天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演员中有江青,当银幕上出现“某某蓝苹饰”(蓝苹是江青的艺名)的文字时,场内顿时发出了一阵轻微的惊诧声。随着故事逐渐展开,蓝苹的镜头也多了起来,由于她演的是个举止轻浮、不算正面的角色,所以给人的感觉相当沉重。散场时,王光美习惯性地回头看看大家,突然一惊,发现江青的女儿李讷也在场,就大声说:“这个片子的内容我们事先不知道,服务科的同志也没有告诉我们一声。”话音一落,即引起了更多人的尴尬。此刻邓小平出来解围,他边走边说:“算了,算了,回家吧!告诉他们(指服务科),这里不要再放这种片子了。”所幸此事无人查问,平静地过去了。但使人料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个月,竟有几位心直口快的人说:“感谢服务科放映组的同志,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典故。”
高度保密的工作片
西楼大厅放映的另一类影片,就是专供首长看的工作片(也叫参考片或审查片)。以1964年11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例,片子从1961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在3年多的时间里,涵盖了多方面的设计、实验、准备,直至成功进行第一次核试爆的一系列机密内容。
中央军委将此片作了严格的分级监管,按不同部门和干部的不同级别,有针对性地选择密级放映。1964年12月中旬的一天,片子由部队几名武装干部护送到西楼,给中央领导层审查观看,其安全保密程度之高,让人颇感意外。原本在现场值班的工作人员,也被明确规定一律不准擅入放映大厅。就连在放映室内,都有随片而来的武装警卫严加保卫,以防他人进入。
作为首长看的工作片,还有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由战争罪犯改造为新人的纪录长片;60年代苏联的《雁南飞》、《第41》等以及西欧、日本的原声片(现场配同声译员翻译)。毫无疑问,所有首长看的工作片在一定程度上为党内高层分析形势、作出判断、决定问题提供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周总理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电影
毛主席早期看电影的场所,是离住地仅一墙之隔的含和堂,另一个看电影的地方就是中南海春耦斋,它位于风景秀美的静谷园内,未经修饰前,是所很陈旧的大屋子。
1971年,江青为了调节毛主席的生活节奏和增加他的活动量,精心搞来了若干“过路片”。所谓“过路片”是一种专用的通俗叫法,这些片子由香港派专人选定送到广州,再由广州将片子送上飞往北京的客机,片子到北京后归江青管,别人不能过问,相当保密,一般不超过三天即送回香港。
而周总理对于电影,是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的,不仅重视本国的,也重视外国的,而且切实做到了“洋为中用”。在一段时间里,我国先后引进了美国的《巴顿将军》,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大海战》等影片。对于这些反映历史、战争或描写某国现状的片子,周总理在不同场合都十分明确地讲过:“我们要打开国门、面向世界,所以不仅要正确认识和总结自己的东西,也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外国的东西。看他们一些有价值的电影,是我们了解世界简易而直观的办法。”
在周总理细心周密的安排下,进口电影首先在中南海西楼大厅、国务院小礼堂放映,让中央首长先看,然后逐步转为机关内部看,最后上市公演,广大群众都能看。如此有条不紊,逐级下来,大家都受益匪浅。
(据《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