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27次下榻杭州汪庄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秘西湖边庄园往事
毛泽东27次下榻杭州汪庄

 

  心提示

  核

  自东晋起,人们就喜欢在西湖边营建自己的私家庄园。南宋时,在西湖边筑别墅几成热潮,时至今日,营建风潮从未在这片水域消失。这些庄园的主人中有商界名流,也有官宦世家,甚至黑帮大佬,他们把自己的历史写进西湖的年轮,庄园往事,成为这里不可或缺的过去。

  从1953年到1975年,毛泽东曾43次来到西湖,在西湖工作、生活了785个日夜,他将西湖视为他在湖南、北京之外的第三个家,有时一年要来几次,有时一住就是半年。刘庄园内还保存有毛泽东当年读书处、采茶处等建筑。

  ●

  ■

  ▲

  汪庄 毛泽东27次下榻于此

  民国时鼎鼎大名的汪裕泰茶号初创时并不在杭州,1847年,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个庞大商号的汪惕予将它从上海扩展到了西子湖畔,在这里,汪氏茶叶庄开辟了徽商的一个商业传奇。

  汪惕予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他28岁开始在上海悬壶济世,两年后赴日本学习西医,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女子产科学校和协爱医科汪惕予专门学校。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中西医最新、最重要的学理,发行各种医书17种,其中16种冠以“汪氏医学汇编”之名,后人称他是中西医结合的鼻祖。

  1927年,汪惕予在西湖边购地百亩,建起“青白山庄”,庄内包括了白云庵(漪园)、雷峰塔、乾隆钓鱼台。立足汪氏庄园,苏堤、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和那写满故事的断桥都遥遥可见。“青白山庄”围占西湖湖面很多,初建时,杭州市民把汪家告到了官府,汪惕予许诺等他死后,将庄园无偿捐赠给地方政府作为公用,工程才得以完工。“青白山庄”完工后不久更名为“汪庄”。

  民国时,汪庄名气远在西湖其他别墅名园之上,成为当时杭州城中一颗名副其实的璀璨明珠。汪惕予更是将生意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定居这里,潜心营茶,论医著书,他甚至在庄内建了“汪公之墓”,大有终老于此的打算。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沦陷,汪惕予只得回到上海。1941年,汪惕予带着遗憾在上海离开人世,而他生前朝思暮想的汪庄先后被日军和国民党军占领,被当做马厩使用多年,杂草丛生、满目凄凉。

  杭州解放后,汪庄成为接待中央领导的宾馆。1958年,汪庄复原旧观,新建主楼、配楼、连廊以及栽培草坪、树丛,占地扩大到24万平方米,把西湖杨公堤的一部分也划入园内。

  1959年起,毛泽东曾先后27次下榻于此,为了安全保卫需要,汪庄的一切曲折隐藏遮挡的配套建筑统统除去,国宾馆宽阔的草地、高耸的雪松,与原民国风格建筑并存,毛泽东常常坐在草坪的遮阳伞下看书,并感慨说,坐在这里好像回到了故乡韶山冲那个小山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汪庄和周围的山林成为禁区,与世隔绝,老百姓不得入内。

  1979年,汪庄由陈云亲笔题名为“西子宾馆”,成为接待外宾、国家领导人、省部级以上干部的国宾馆。汪庄对外开放后,很多人慕名来到“主席楼”,希望亲身体验领袖当年的衣食住行。

  ●

  ■

  ▲

  杜庄

  杜月笙的金屋藏娇处

  

  西湖的西泠桥西侧有为纪念宋代名妓苏小小而建的慕才亭,桥南则有巾帼女侠秋瑾的汉白玉雕像,雕像背后,孤山路10号,有座高大宽敞的两层楼房,那是上海滩黑帮老大杜月笙的西湖别墅——杜庄。

  1932年,44岁的杜月笙已是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物。那年夏天,杜月笙到西湖莫干山避暑,羡慕拜把兄弟张啸林的“林海幽居”,萌发了购买别墅的念头,最终选定了西湖边的“寂庵”别墅。

  但“寂庵”别墅的“业主”并不是杜月笙,而是一个叫做陈国英的女人。陈国英,正是杜月笙的二姨太,这位舞女出身,15岁就嫁给黑帮老大的女人,给杜月笙生下了3个儿子,颇得丈夫宠爱,她也被人们描绘成一个“隐忍”、“识大体”的聪明女人。这西子湖畔的庄园,正是杜老大用来金屋藏娇的地方。

  据说杜月笙对寂庵十分满意,重新装修后,从上海运来了大批贵重家具。杜庄成为笼络、招待达官贵人的西湖会所,凡有筵席,也必从沪上请中西名厨。杜庄的生活颇为隐秘,关于这个青帮头子和温顺的二姨太的生活细节,成了围墙外的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解放以后,杜庄收归国有,拆去围墙,划拨给文化部门,这里一度成了秋瑾史迹陈列馆。杜庄现为中国印学博物馆所在地。

  ●

  ■

  ▲

  刘庄

  新中国首部宪法诞生地

  

  刘庄原是晚清进士刘学询的私家园林,它背倚丁家山,三面邻西湖,雅号“水竹居”。刘学询走南闯北,又喜爱观摩当地著名建筑物,他把造园理念在水竹居的建造上发挥到了极致。“春夏秋冬不论在哪个季节里,水竹居总有它独特的风姿出现于游客的眼前。近湖楼的一所平厅,里面的陈设宛如古宫,那十九世纪式的西洋挂钟,活似一顶琉璃的万名伞,鱼形的水晶绺反射着淡淡的阳光。器具全是花梨木、紫檀的,有的嵌以乳白色的雪母石,有的用贝壳布出了山水飞禽。在水竹居所有屋子里摆着的桌椅,你找不出有雷同的形式……”《刘庄百年》一书中曾这样介绍这座庄园的奢华和独具匠心。

  据说,刘学询由于为孙中山革命筹款,发生债务问题,水竹居曾被查封拍卖,标价高达两千万两白银,始终无人问津。民国时康有为曾入住这里,后被刘学询赎回。解放后,刘学询的八姨太范媛英,为了缴纳刘庄的地价税,变卖所有金银珠宝,苦苦支撑,入不敷出,1953年将刘庄献给国家,自己迁至南山路广福里1号,靠做工为生,月入仅16元。人们提起这位水竹居的最后一位主人常常唏嘘不已,感叹命运的无常。此后,刘庄迎来了它的新时代。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抵达杭州,第一次住进刘庄1号楼。在这里,毛泽东查阅了大量的国外宪法资料,对草案一遍遍地作出修改和批示,每一页都作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每一项修改都清清楚楚地标出原因。他后来回忆说,草案“前后共修改一二十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就在这里诞生。

  1959年初,著名建筑师戴念慈受命为毛泽东改建刘庄,工程代号为“5901”。由于工程涉及到国家领导人的安全,戴念慈接到的设计要求是:建筑外观比较朴素,室内设施比较精致。

  改扩建后的刘庄将原刘庄、韩庄、杨庄、康庄四个庄园合并一园,保留名景胜迹,增筑楼廊桥亭,遍植树木花卉,使36万平方米的刘庄空间更为广阔,环境也更为清幽。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总统尼克松、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法国总统蓬皮杜、朝鲜主席金日成、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40多个国家的元首,都曾在此下榻。

  探寻这里大大小小的庄园是游览西湖的一大乐趣,这些过去神秘的私人禁地,如今向每一个到访的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据《文史参考》)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