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位于淇河边,分为东、西两个自然村,桑园小学就坐落在东桑园村。严格来说,桑园小学是一个教学点。近年来,随着山村生源的减少,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今年秋季开学,桑园小学只来了4名一年级新生。现年53岁的马金花老师就是这所学校里的“孩子王”,自1978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马金花已在这里工作了31年。
一所学校四名学生一位老师
桑园村,因古时人们在这里大量种植桑树以及饲养家蚕而得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地势相对偏僻,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迁到山外居住,常年在村里居住的村民越来越少。
桑园小学,位于村中心,两层红色的教学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格外恬静、美丽。9月7日,记者见到马金花老师时,她正在给学生上课。两层教学楼只有一间教室还在使用,教室内一个讲台,4张课桌,3个孩子正在上课。孩子们背后的墙上贴着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河南省地图。为了方便孩子们观看,地图贴得有点儿低,偌大一个教室显得有点儿空荡。
马老师说,有一个学生生病了,所以只有3个学生上课,年龄最小的刘子皓只有5岁,因为明年秋天只有他一个人读一年级,所以今年只能让他提前入学。因为年龄小,去中心校上课需要走十几里路,一是安全问题无法解决,再是学生身体受不了,所以他们几个就在这里上学。
虽然学生少,但在这里跟其他小学一样,有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制定的课程表,不同的是所有课程只能由马金花一人完成。
南山中心校校长郭民喜说,以前,桑园小学最多时曾招收了30多名学生,有4名老师。后来学生少了,老师也分流了,马老师是桑园村本村人,就选择了留下。其间,马老师也曾经有离开的机会,但马老师说,别人都有理由离开,唯有她没有理由,这里是她的家,她生在这儿,长在这儿。
岁月如村前的淇河水静静流去。31年来,马老师的生活如淇河水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上,马老师早早地来到学校,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后,在教室里等着学生来上课。放学了,把学生们送到路口,等着家长把孩子接走她才回家。碰上农忙,有的家长只顾忙地里的农活顾不上接孩子,或者是错过接孩子的时间,马老师就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跟她一起吃饭。对这个讲话从不大声、和蔼可亲的老师,孩子们有一种特别的依赖。上课静静听课,课下如小鸟一样围在马老师身边。
等退休后再去住院
2008年春节前的一天,马老师突发重病,不停地吐血。得到消息后,村主任刘根良立即开车把马老师送到了医院。经诊断,马老师患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功课,病情稍有好转,马金花就带着一大包药回到了学校。谈到那次生病,马老师这样说:“我不能生病,我一生病学生们就得停课。”
由于病情没得到彻底治疗,这一场大病后,马老师的身体垮了。为了减轻妻子的压力,马金花的丈夫李东成主动承担起了学校的体力活。为了学生们能喝到热水,李东成每天从家中挑水送到学校。除此外,李东成还负责校园内外卫生。朴实的李东成笑着告诉记者,他是学校的义工,所有体力活儿都归他。
就这样,夫妻俩相守相携,守着桑园小学度过了无数平凡的日子。
虽说桑园小学是个教学点,学生少了,但教学质量没变,备课、迎检、考试等工作样样都不落后。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桑园村走进城市,进入高中、上大学。这些年来,在各类评比中,马老师共获得过14次个人先进奖, 33次教学奖。
刘根良就曾经是马老师的学生。在他眼里,马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刘根良说,村里30多岁的年轻人几乎都是马老师的学生,马老师对学生、对学校的感情真没的说,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今年秋季开学时,刘根良又把儿子送到学校。
这两年,马老师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了,她的家人多次劝她到医院看病。每次她都说,自己走了孩子们就要停课,等退休后再去住院。
乡亲们给了我坚守的力量
2009年麦收时,李东成拉麦子时拖拉机翻了,闻讯而至的邻居赶紧拦了一辆车,把不省人事的李东成送到了医院。当时,马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看到丈夫伤成那样儿,马金花难过得直掉泪,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怎么办?到医院伺候丈夫,学生们就要停课;如果不到医院伺候丈夫,一旦丈夫有什么意外,后悔也来不及。就在马老师左右为难时,李根良和村里几个年轻人已悄悄地安排了自家的活计,到医院替马老师伺候李东成。在丈夫住院的一个多月里,马老师没有停过一天课。
“乡亲们对我这么好,我没有理由给孩子们停课。”提起那次丈夫受伤情景,马老师含着泪说,这么多年,她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一是,一个教师的良知告诉她必须这么做,二是,村里的父老乡亲对她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