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教学楼、铺满红砖的校园干净整洁,还放着两个乒乓球台和两个篮球架……9月7日,在教师节到来前夕,记者走进这所坐落于鹤壁北部山区、解放前就建成的小学——梨林头小学,采访了一群扎根山村小学几十年的老教师和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
在校生仅有248人
梨林头小学从1945年建校以来,搬过三次家,学校最开始成立于梨林头村东北的一座庙里,之后教室从庙里移至几座瓦房中。1998年,村民和在校教师共同筹资50多万元建起了现在的学校。建校以来,学生最多时达到1000余人,还曾设过初中部。
如今的梨林头小学看起来有些落寞,在校学生只有248名,在职教师24名,6个年级共7个班级,还有一个学前班。北部的王马庄小学因在校生人数太少被撤销了,这学期转过来3名学生。对于一个有4000多人口的梨林头村来说,只有200多名孩子在这里上学显得太少。学校的老教师告诉记者,近年,学生流失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村民搬出了大山进了城,还有部分村民在市里打工,孩子随父母在城市就学。当了30多年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孙金良说:“农民开始向城市流动,我们梨林头村到大胡、新区买房的人特别多。”
校长李畅去年夏天从三矿中学(现在的中山中学)调至这所群山环抱的小学。从区直中学调到农村小学任职,刚开始李畅很不适应,每天他要从中山的家骑电动车跑10多公里上班,去年秋天,有一天上班途中发生侧翻,左肩膀骨折,李畅在家休息了20天后扎着绷带提前上班。“刚开始很矛盾,不过想想,年轻还能干出点儿事来!”李畅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到了退休年龄,老教师仍在岗
李畅不仅为学生少而发愁,现在摆在学校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严重“老龄化”。“未来10年内,多半以上的老师将退休,仅今明两年就有四五个老教师到了退休年龄。”李畅苦笑着说,在三矿中学教书时他算是学校的中年教师,而现在除了3名年轻教师外,年龄最小的就要数40岁的他了。记者问是不是没有年轻教师愿意来山里教书,“每年也会有大学毕业生来这里教书,但学校只是‘跳板’,新教师在这里干一两年就被调走了。”李畅说,补充的“新鲜血液”太少,目前学校只有3名新教师。
没有专任教师,老师跨年级教副科,这在农村小学较普遍,梨林头小学一名教师担几门课程也不足为奇。
尽管条件很艰苦,但这些质朴的老师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仍坚守岗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学校被命名为“第三批农村远程教育示范校”,上学期有5个学科成绩名列全镇第一。
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教学楼后面的土操场长满了野草,记者看到一二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们混在一起,在这片绿油油的天然草场上尽情玩耍,还有三四个孩子在拔草。三个班级的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紧盯着孩子们,生怕出现危险。王冬连是一年级的体育老师,今年55岁,梨林头村人,她还教三年级的省情课、美术课和思想品德课;武联凤是学前班的体育老师,还教数学课,今年也55岁了;孙玉清是二年级的体育老师,今年58岁,梨林头村人,还教二年级、六年级的体育课。原本到了退休年龄,但学校缺老师,他们仍在岗位上发挥能量。“我们三个老师的家都搬到了新区,年龄这么大了,上下班坐车就受不了,所以一般都在学校吃住。”王冬连说,他们在这所学校教了30多年书,这里的一草一木对他们而言都很亲切。
年轻教师成了学校的“宝”
梨林头小学多年没有年轻教师留下来了。学校现有三名年轻教师,拥有专科或本科学历,这三名教师可是学校的“宝”。
孙慧,2010年从信阳师院毕业后,通过鹤山区公开招聘教师来到了梨林头小学,现在教的是三年级语文和英语。当初招聘简章上明确报考者一旦通过招教会被分到农村小学,这位生在城里、长在城里的姑娘毅然报了名。“来到学校后才发现条件比较艰苦,早晨6点多,我就要从山城区的家出门坐车,倒三趟车才能到学校。有时候住校,但饮水很不方便,学校没有自来水,村里半个月会送一次水,校园里有个蓄水池,老师都从这里打水洗衣做饭。”提起刚来学校时的情景,孙慧眼圈红红的。如今她渐渐适应了新环境,课堂上讲课得心应手,随着去区里和市里听课的机会逐渐增多,以及寒暑假业务培训,孙慧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25岁的孙静是土生土长的梨林头村人,从新乡学院毕业后,2009年在家门口当起了教师,现在教毕业班的数学。孙静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如今她和当时教她的老师成了同事。孙静说:“现在跟我上学那会儿相比,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到现在学校还没有多媒体教室,学生也没摸过电脑。”
除了三层教学楼,校园里另外两座平房是办公室和教师宿舍。学生几乎都是梨林头村的孩子,老师也有一部分是该村人。校园西南角有一小片老师种的菜地,一口深两米多的蓄水池就在这里,李校长掀开池盖对记者说:“为了学生安全,只能由教师打水,胆子大的孩子渴了,就会到我办公室要水喝。”为何不打一口井解决缺水问题呢?孙静说,这里是山区,钻一二百米还不确定能不能打出水,所以隔半月全村统一送水一次,家家户户都用蓄水池存水。
记者问即将到来的教师节如何过,李校长笑着说:“到时开个座谈会,对优秀教师有个小奖励,然后大家在一起吃顿饭。当然我们不是去饭店吃饭,就在学校菜园里摘些菜,老师们亲自下厨做饭。” □晨报记者 王帅/文 张志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