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新华社记者 王成云 摄
领奖
屠呦呦在美国纽约走上领奖台
9月23日,美国纽约,在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2011年度颁奖典礼上,中国81岁的科学家屠呦呦走上领奖台。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2011年拉斯克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
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屠教授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出席颁奖仪式时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可以引导发现青蒿素这样有用化合物的好例子。”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曾引起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屠呦呦现在获得了国外的奖项,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饶毅说。在国内屠呦呦名气并不是很大,她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但她默默无闻到现在,终于被国际同行认可。
人物
40年来她一直研究青蒿素
9月24日晚,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荣誉,但是她还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仍在研究青蒿素。
“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师姐’。”李连达院士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一项成果,40年得不到公认,我想,对任何一个科学家来说,都会觉得不公平。”李连达说。
在李连达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同意的意见,马上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李连达说。
揭秘
“近40年未得到国内公认”
青蒿素挽救了大量疟疾患者的生命,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全世界应用,重要意义非常大。屠呦呦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当年经历190多次失败后提取青蒿素。
“当初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的贡献毋容置疑,当然也有几十个单位几百位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过去一直有人认为是集体的劳动成果,不能算是个人。”李连达院士介绍。他认为,正确的说法是,青蒿素是几百位科学家集体劳动的结果,而屠呦呦的发现起了关键作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过去国家特殊情况,不太肯定个人的贡献,所以其成果将近40年在国内没有被得到公认。
“我们国家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上有缺陷,在人才评价和鼓励上有不足,亟待改进。特别是发现人才、鼓励人才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李院士说。而在今年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开幕式上直言,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专访
“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23日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
屠呦呦说,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常用的奎宁类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影响很严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在这一项目中,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这是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大家都是很协作、不分你我的。”屠呦呦说,“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说法
专家热评中国传统医药对世界的贡献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23日在美国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如是说。此时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屠呦呦23日成为首位获得美国拉斯克奖的中国科学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每年数亿人感染疟疾,而疟原虫对传统药物奎宁产生了抗药性,在这一背景下,屠呦呦等人发现新型高效抗疟药弥足珍贵。
对青蒿素发现的认可是国际科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对新华社记者说,青蒿素的发现是几十年来寻找疟疾治疗方案过程中最重要的发现,也是中国传统医药造福人类的一个好例子。
此前,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出席中美健康峰会时表示,拉斯克奖第一次授予中国科学家就授予和传统医学有关的药物发现,是对传统医学、包括屠呦呦在内的中国科学界在青蒿素的发现中所作贡献的高度认可。他认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传统医药具有服务世界人民健康的巨大潜力。拉斯克基金会负责人韦恩·芬顿说,中国传统医药中仍有很多东西有待发掘,只是需要找到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筛选这类产品并将其开发以供使用的人。
中医科学院前院长曹洪欣说,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又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中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丰富的经验,中药走向世界已是历史必然。
相关
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玛丽·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
(综合《新京报》、新华社)
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核心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