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证丢了咋补办?
村里有这样的路
出趟门真不容易
居民用电咋按商业用电标准交费?
先混成“熟客”
再向店家借钱
然后一去不返
记者下地收玉米,体验农民苦与乐
“小眼镜儿”近两亿人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下地收玉米,体验农民苦与乐

 

  “秋天到,秋天到,棉花朵朵白,玉米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10月14日,记者在鹤壁集镇李家荒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丰收景象。当天,记者和该村的李大伯一家人一起下地收玉米,体验农民的苦与乐。

  10月14日凌晨5时许,李大伯和李大娘起了个大早。“每年收玉米,都是不吃饭就得出发。”李大伯说完又吩咐李大娘给记者煮两个鸡蛋。

  出发前,李大伯先检查收割玉米用的镰刀等农具,还提醒记者多穿些衣服,“大早上地头冷、露水多,容易把裤子弄湿。”

  检查好要带的东西后,记者就随李大伯和李大娘一起出发了。

  十几分钟后,记者一行人来到玉米地,只见一株株玉米直直地立在田间,玉米穗又大又粗,光看着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据李大伯介绍,这块地约一亩,如果快的话,一个钟头就可以割完,然后就是掰玉米,之后用车往回拉。

  说话间,李大伯两口子已经忙活起来了,记者拿起事先准备好的镰刀,加入收割队伍,玉米叶子时不时地扎进脖子里,非常难受。

  “千万要把衣服扣子扣结实。”李大伯提醒记者,“地里经常有小虫子什么的,不小心就钻衣服里去了。”

  大约6时许,这块玉米地已经割了大半,记者有点力不从心了,手心隐隐作痛,腰也酸起来。李大伯笑着说:“快别干了,像这种活,是要经验的,你没干过,手还嫩着呢!”

  记者不好意思地站在田边歇息,同时和李大伯聊天:“今年玉米收成怎么样?”

  李大伯起身看了看说:“这片地是丘陵地,再加上今年秋收季节雨下个不停,本以为要影响收成,没想到玉米能长这么好,还是种子选得好啊。”

  说着,李大伯随手拿起一穗玉米给记者看,当记者问与去年相比收成咋样时,李大伯胸有成竹地说:“多收个一二百斤,不成问题!”

  不到7时,玉米地便割完了,紧接着就是把玉米穗掰下来,去掉“裤子”,装到袋子里,这也是一项很琐碎的工作,李大伯和李大娘足足干了近两个小时。

  玉米快掰完的时候,记者看到李大伯和李大娘的手心都磨红了,原来这活也不全像李大伯说的那样轻松。记者心疼地问他们累不累,李大伯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笑说:“不累,习惯了,农民嘛,种地就是活儿。”

  等把玉米全掰完装入袋中、系好口之后,我们又开始下一项工作——往回拉玉米。

  这时李大伯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没过几分钟,一辆三轮车就“突突突”地开了过来。“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以前都是推着平板车往回拉,费时费力,如今路也修了,直接用三轮车一次就把玉米全拉回去了。”李大伯说。

  由于装满玉米的袋子很重,李大伯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和老伴用力往车上装,不知不觉已是上午10时左右,气温虽然不高,但李大伯和李大娘都是汗水涔涔……

  回到家中,把装玉米的袋子全卸到过道里,记者以为工作到此就结束了,李大伯却说“离结束还早着呢”,还要把一袋袋玉米背到屋顶倒出来晒。

  之后,李大伯抱起一袋玉米,右腿往上一提,顺势把袋子扛在肩头,踉踉跄跄了几步,记者和李大娘赶紧过去扶。“没事儿,农村人有的是力气!”李大伯说。

  记者也想像李大伯那样扛一袋玉米,可根本撂不到肩膀上。李大娘说:“这是最累人的活,几十袋玉米要一袋袋往上背,每次他都不让我干,怕我压坏腰,可他每次干完都累得好几天直不起腰,毕竟年纪也不小了……”说着说着,李大娘的声音低了下去。

  下午5时,夕阳染红了村间的坡道,记者又走访了几户农家,然后便和大家告别,离开了这个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村子。

  回去的路上,记者脑海中一次次浮现出李大伯背玉米时佝偻的身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金秋十月虽没有烈日当空,也没有麻苎衣衫,但农民丰收的苦与乐,都深深刻在了记者心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