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暴利百倍的“合格”潲水油
发现假药就地封存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秘暴利百倍的“合格”潲水油

  2011年5月21日,重庆市渝北区警方查获一生产、销售潲水油的窝点。新华社发
 

  核心

  提示

  就在“地沟油”人人喊打之际,另一种问题油——潲水油也浮出水面。重庆九龙坡区近期破获的潲水油大案表明,不法商家把喂牲口的“潲水”提炼成食用油,除了肮脏不堪外,还面临和地沟油一样的检测难题——其多项指标竟可达到或接近食用油相关检测标准。

  潲水变食油 居然能“合格”?

  潲水油是从俗称“潲水”的餐厨废弃物中提炼而成的。前不久,重庆九龙坡区警方联合行政执法部门,摧毁了一横跨重庆、四川、云南、河南、湖南、贵州多省的潲水油产销链,其产量足以危害2600多个家庭一整年。

  记者发现,这种油从潲水桶到餐桌,只需经过收集、粗炼、中转、精炼、销售五个环节。

  以不法商家曹先合为例,他从2009年开始经营潲水油,从重庆大学城等地的食堂、餐馆大量收集潲水,先后在重庆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开设地下潲水油作坊。办案人员说,潲水在作坊里经过熬煮,较重的残渣会沉底,锅中的油质经过抽取,就变成了“潲水毛油”,卖给下家。中转环节以商人徐科为代表。从2005年开始,他从重庆等地收购“潲水毛油”,销往外省从中牟利。

  精炼环节一般在专业炼油厂,例如重庆永川“冠南丰硕油脂加工厂”,用专业设备对毛油进行多道工艺处理,制成成品潲水油,销给当地一些粮油食品公司。粮油食品公司则以“调和油”名义销往农贸市场。

  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潲水油在某种意义上居然是“合格”油。办案人员称,潲水油面临检测难问题。目前食用油检测标准主要包括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几项,而潲水油竟然能达到或接近这一标准。

  

  商家能自行检测 餐桌上难辨真伪

  九龙坡区办案人员说,不法商家能自行检测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通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多道工艺,美化产品的气味和口感,在餐桌上难辨真伪。

  办案民警表示,在惩处依据上,目前尚无明文规定潲水油是有毒有害食品。在定罪时,必须认定其“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或是“有毒有害”。而相关鉴定部门只能对潲水油的一些具体指标进行量化鉴定,很难认定其“有毒有害”。

  

  暴利百倍催生污油 检测标准亟待完善

  不法商家之所以挖空心思炮制潲水油,原因在于其高达百倍的暴利。

  案件显示,从食堂、餐馆回收潲水的价格很低廉,有时只是象征性给点儿钱,而炼出“潲水毛油”就能卖到约3000元一吨,扣除燃料、场地、人工成本后,暴利可达百倍。中间商购进“潲水毛油”后,以每顿约5000元的价格卖出,每吨又能赚上一两千元。

  下级炼油商的利润空间也很大。案情显示,炼油商每购进一吨“潲水毛油”,大约能炼出0.7至0.8吨成品潲水油,售价可达每吨八九千元,变身成农贸市场的散装“食用油”后,零售价可达每吨近万元。

  巨大的利益驱动,让“潲水”回收利用的正规渠道受阻。办案人员告诉记者,“潲水”本应统一回收处理,即便炼油也应作为工业用途。但一些餐馆、食堂的管理人员往往更愿把“潲水”卖给不法商贩,以便得到一些好处。不法商家炼出潲水油后,喂牲口显然不划算,如果作为工业用途销售,价格也仅为每吨四五千元,比食用油的售价低很多,所以“宁给人吃,不给猪吃”。

  重庆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教授丁新正说,违法犯罪的利益诱惑越大,就越要给以足够威慑,依法严惩,否则难以斩断毒根。目前对于“潲水油”的具体危害还缺乏明确说法,亟待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对食用油的检测标准也应尽快加以完善。(据新华社重庆10月17日电)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