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明年起,我省农民将从新农合中得到更多实惠:如果住院,一年最多能报15万元;住院一次性花费超过10万元,不管在哪一级医院,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都按90%的比例报销……
计划设置
农民工定点医院
据介绍,为确保新农合资金安全,我省特别规定,参合农民到市级、省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需由县级或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具转诊证明方可办理转诊手续。
可如果在异地居住、打工,突然生病怎么办?
王耀平说:“为不让这部分人群来回跑腿,我们要求病人住院的医院主动协助其联系老家的统筹经办机构办理电子转诊,不需要补办纸质转诊手续。”
王耀平还介绍,今年,所有村级定点医疗机构要全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县里对接,统一参合就诊卡,逐步实现全省“一卡通”,并在一些农民工集中城镇地区,设置农民工定点医院,方便农民工就医、报销。
各级医院
报销标准
乡镇卫生院:起付线维持100元,报销比例从80%提高到90%;
县级二级以下医院(含二级):起付线维持400元,报销比例从70%提高至80%;
市级二级以下医院(含二级):起付线从1000元降低到700元,报销比例从65%提高为70%;
市级三级医院:起付线维持1000元,报销比例从65%提高为70%;
省级二级以下医院(含二级):起付线从1500元降低为1000元,报销比例维持65%;
省级三级医院:起付线从1500元增加为2000元,报销比例维持65%。
省外医院:起付线从1500元增加为2000元,报销比例65%。
(《河南商报》供稿)
新农合个人缴费提高到50元
昨日,省卫生厅举行新闻通气会,正式通报河南2012年新农合统筹补偿政策。明年,新农合农民个人交费部分将由30元提高到50元。
据悉,目前全省有7800多万参合农民,今年前9个月,享受合作医疗补偿的参合农民已经达到7192.62万人次,其中达到封顶线10万元的93人。同时,在省级医院即时结报的基础上,今年7月1日,全省163家市级医院也全面启动了跨区域即时结报,即我省参合农民不管在哪家省级、市级医院住院,出院就能报销。
住院封顶线一下涨了5万元
按照新方案,从明年1月起,参合农民住院,累计报销金额的封顶线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
今年年底住院,明年出院,能不能享受新政策?“如果跨年度住院,不仅按照出院时所在年度补偿标准报销,而且住院费用过高的,还可分年度计算补偿费用。”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处长王耀平说。
他说,我省新农合政策特别注重人性化,比如对筹资时尚未出生,错过缴费时限而未能参合的计划内分娩婴儿,出生当年可以和参合母亲享受同样的新农合补偿,“这个规定是河南的创新”。
报销比例最高提高10%
不光封顶线上涨,新农合报销比例也提高了。按照新方案,除了省级医院65%的报销比例不动外,乡级、县级、市级医院的报销比例都有所提高,比如乡级医院报销比例从80%提高到90%。
同时,报销“起步价”也有所调整,到省级三级医院或者出省住院,报销起付线从1500元增加到2000元,其他级别的医院维持原标准或略有下降。
王耀平说,这两项措施是引导病人小病不出县、乡,减少大医院的看病压力。“去县级以上中医院,起付线在同级标准下降低100元,利用中医药治疗补偿比例提高10%,而14周岁以下儿童(含14周岁)不管在哪儿住院,报销起付线还能降一半。”
住院费超10万元能按90%比例报销
为切实减轻重大疾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我省特别出台新政:对住院一次性花费超过6万元、10万元的参合患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分别按80%、90%的比例给予补偿。比如在省人民医院住院的病人如果住院花费6.2万元,扣除2000元“起步价”,其余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不再受省级三级医院65%的报销比例所限,直接能报销八成。
鉴于各省诊疗目录差别很大,去省外住院后实际能报销比例可能很低,我省又给出了个保底价,即住院总费用去除起付线后最低保证能报销35%。
重性精神病门诊报销比例提高10%
有些病不用住院却需要长期治疗。
以往,我省规定慢性病和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费用补偿比例均为50%。而明年起,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特殊病种的大额门诊治疗费用,按不低于70%的比例补偿;Ⅱ期及以上高血压病、冠心病(非隐匿型)、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结核病(免费项目除外)、重性精神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及癫痫病等慢性病门诊治疗费用,按不低于60%的比例补偿。
到门诊看病也能报销
我省农民到门诊看病也能报销。据介绍,在实行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可将参合人员个人缴费部分纳入门诊家庭账户,并从财政补助资金中拿出40元~60元作为门诊统筹资金。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看病的,首先扣减家庭账户余额,家庭账户余额扣减为零后,门诊费用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补偿,年度个人门诊统筹封顶线为70元,可在家庭成员内调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