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走出的悬疑推理小说家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红波——
黄土地上走出的悬疑推理小说家

 

  身为农民,心怀文学梦想,一边务农一边刻苦读书。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使他从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他先后出版了《宝藏异事》《蛊爱》《与爱无关》《被卖的女人》和《罪恶的遗嘱》5本长篇小说近100万字。鹤壁草根作家郭小沫(原名郭红波),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网友力荐的悬疑推理小说家。农民出身的他,如今已成为自由撰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北京文图联发展中心特约作家,香港青年作家协会会员……这位农民作家,他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呢?

  □晨报记者 马珂 文/图

  黄土地上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都为心中那个梦想而活。从上小学起,我就梦想当一名作家,把自己的思想变成铅字,让很多很多人去读。这个梦我做了几十年,为之奋斗到今天……”10月20日,郭小沫向记者展示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荣誉证书时说。

  郭小沫的荣誉证书堆积如山,记录着他十多年来创造的艰辛和收获。望着60多本由各级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他无比欣慰!这些都是他十几年来笔耕不辍,用一个个文字换来的荣誉。

  郭小沫原名郭红波,1972年出生在我市浚县善堂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所在的小乡村,地处黄河古道,几千年前,黄河在那里留下了连绵的沙丘,郭红波的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

  “我小时候家里穷,天天吃窝头野菜,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几天白面做的馒头。”郭红波回忆说。尽管家境贫寒,望子成龙的父母还是在他7岁那年,用碎布片缝了个书包,送他进了学校。上学的第一天,老师问他长大后做什么,他迷茫地摇了摇头。回到家,他问父亲,但父亲没有马上回答他,只是给他讲了个故事。父亲说,村里有个上过学的年轻人,以发生在村里的故事为原型,写了一篇小说《半截砖头》,发表在报纸上,那位年轻人因此出了名,村里人都叫他作家。

  “就是从那时起,我萌生了当作家的念头。”郭红波说,“父亲是想告诉我,读书是有用的,它可以改变命运!”

  一边务农 一边读书

  郭红波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里的尖子生,尤其是语文成绩最优秀。念初二时,他开始写诗歌和散文。上了高中,郭红波组建了校园文学社,久藏在他心中的作家梦开始发芽了。然而贫困家境迫使他无法参加高考,回到了生养他的那片土地。

  “爹娘已经为我们兄妹三个尽了力。为支持我上学,父母东挪西借,回家那年,我家除了三间破平房和6000多元债务外一无所有。看到别人家都盖起新房,再看看自己一家人的破衣烂衫,心里很不是滋味!身为长子,我应该担负起家庭的重任。”谈起当年放弃上大学,郭红波说自己从没后悔过。他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

  在家务农那几年,郭红波依旧怀着作家梦。沉寂的黄土没能埋葬他的理想,乡村的生活虽然单调,却磨练了他的意志。他时常在寂静的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灯下苦读。“每当我努力生活、读书的时候,我都感觉离梦想近了一步。心里无比安慰。”郭红波回忆从前时说。

  乡村生活虽然清贫,但发生在村里形形色色的事是那么生动有趣,这些成为他日后创作源源不断的素材。贫穷又富有的乡土,饱含着人世间的温情与冷暖;饱含着奋斗的艰辛,生活的苦闷与彷徨、渴望与憧憬,这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温床。

  几年下来,郭红波不仅读了近百本各类图书,还写了数十篇寂寞的文章,这给他的田间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也使他在岁月的历练中夯实了自己的文字功底。他没有在寂寞中消沉,而是默默地等待机会。

  一篇文章改变了命运

  1996年元旦,《鹤壁日报》跟我市一家大企业联合举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征文活动,郭红波以一篇《市场不相信眼泪》崭露头角,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缩影,就是这篇让他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的文章,点燃了他心中的梦想。

  “我这篇文章发表后,轮胎厂厂长张希岭专门开车去我老家叫我到厂里上班,还根据我的专长安排我做宣传工作。就这样,我从农村来到县城。”

  到轮胎厂没多久,郭红波就在鹤壁经济广播电台和《鹤壁日报》发表了多篇新闻稿件,不久,他被借调到浚县县委宣传部从事文字工作。从1996年~2006年的10年间,他先后被《鹤壁日报》《河南经济日报》《中国化工报》和鹤壁经济广播电台等多家报刊和新闻单位聘为记者或特约记者,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0多万字,仅在写作方面获得荣誉证书就有60多个,连年被鹤壁市委宣传部评为“先进新闻工作者”,2002年,他因业绩突出成为我市新闻战线唯一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新闻工作者。

  这10年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完了汉语言文学的全部课程,拿到了国家教委签章的本科证书,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梦想放弃再放弃

  文字工作是郭红波最爱的,可令人意外的是,2006年底,郭红波忍痛放下了手中的笔,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在鹤壁安黎环燕轮胎公司营销部做一名与文字无关的业务员!

  2007年,他的名字渐渐在报刊、电台消失了,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已经告别了自己热爱的写作,成了一个为了生活东奔西走的业务员。

  “吃文学这碗饭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真的走上这条路,却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好与坏跟文学创作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如果生活没有保障的话,是什么也干不成的,我早就有专职写作的念头,可这样不现实。”郭红波笑着说,“我改行的直接原因正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也是为自己争取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事实的确如此。做了业务员的他,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回到家中奋笔疾书,他在文学创作上投入的精力反而更多了。投入到写作中的郭红波是忘我的,用他妻子的话说就是“不要命地写。”

  有一个周日的上午,他在家赶稿子,正写到精彩处,他一位多年不见的同学来找他办事儿,他就让对方在客厅等一会儿。“说好了写完一段就跟人家出去,结果一回到书房,坐在电脑前就把这茬儿给忘了,人家在客厅等到中午,直到我回家,看见他同学赶紧喊他,他才回过神儿来。”郭红波的妻子回忆说。

  郭红波的五部作品。

  他终于抓住了机遇

  “我给自己取了‘郭小沫’这个笔名,是因为自己跟文学巨匠郭沫若是老本家,郭老是我的前辈,更是我的偶像,所以我取郭老笔名中的‘沫’字以‘小’冠之,但在郭老面前我只是文学海洋里的一朵小泡沫罢了!”郭红波说。

  2007年7月,他无意中发现了红袖添香文学网站,这里每天有上万篇原创文学作品上传,浏览量至少有数百万人次。在这里郭红波认识了很多热爱文学的人,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进一步激起了他文学创作的欲望。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关注,并开始在网站上发布自己的文章。

  郭红波告诉记者,他之前写的新闻、评论以及实用文,跟网络文学的写作风格和要求差别很大,而且传统文学跟网络文学也存在诸多不同。他开始每天上网看网友的文章,揣摩其中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逐渐熟悉网络文学的特点。2007年~2008年,郭红波仅在红袖添香网站就发表了81篇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散文、诗歌、杂文和短篇小说,有10多篇获奖。

  在经历一年多的历练后,郭红波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悬疑推理小说《宝藏异事》在网上发布后便引起了轰动,更引起出版社的注意。紧接着,郭红波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系列《不要跟鬼说话》在红袖添香推出,一部《蛊爱》还没完稿,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便主动联系到他。

  几年来,郭红波创作了《不要跟鬼说话》《乡村诡事》两个悬疑推理系列小说。《不要跟鬼说话》系列已经完成,相继出版了《蛊爱》《与爱无关》《被卖的女人》和《罪恶的遗嘱》以及《乡村诡事》之《宝藏异事》,《乡村诡事》系列中的《生的门》《生死悬案》也已完稿,不久将推出。

  在接受采访时,他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我之所以写悬疑推理小说,是因为创作悬疑小说对作者更具有挑战性,它的特点就是故事情节迷雾重重,环环相扣,虽然创作的难度增加了,但更能让我体会创作的乐趣!”为了写好自己的小说,郭红波在平时处处留意,收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稀奇古怪的事情,他的小说来源于生活,通过悬疑推理揭示人性隐晦的一面,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迷信现象。

  他以自己奇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抓住了数以万计的读者,也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台湾著名悬疑小说策划人评价他的小说时说,“悬疑、推理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从头到尾紧抓人心。作者笔法老到,情节设计环环相扣,取材于现实生活,如乡村鬼影、湘西赶尸、放蛊的揭秘等情节,既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又有科学合理的解释,犹如美味套餐,品来令人爽快至极。”新浪网某频道主编也对他的作品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作者擅长用优美的文字创设诡谲的气氛,善于用犀利而冷静的语言道出世间的真相,更喜欢用行云流水、令人眼花缭乱的想象力征服读者……他对文字的驾驭,对故事的安排,能让恐惧直接从毛孔渗进去……”

  《不要跟鬼说话》系列在网上发布后,很快被多家文学网站转载。一名网络读者评价说,“这个系列的故事,想不走红都难,每一篇都有读者最想读的故事。每篇故事的情节都相当紧凑,没有多少水分。我一直追着读每一章的更新,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悬疑小说之一。”

  在创作的道路上,郭红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他被香港青年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如今,他已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谈起自己在3年内出版5本长篇小说100多万字时,他谦虚地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的路才刚刚开始。虽然我出了几本书,但仍是草根文学队伍中的一名作者而已,要想成为真正的作家,还要继续努力。”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