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渠稳 秦颖
核 心提示
11月5日,新华社报道了郑州77岁的老人张景珍的卖馍摊经常无人看守,5年来,买卖全凭市民自觉的文章,一时间关于社会诚信的话题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媒体都对这位老人进行了报道。其实,我市也有这样一位六旬老汉,他在4个月前也设立了一个自动投币的无人售馍摊,11月9日,记者对这位叫王洪勋的老人进行了采访。
◆无人售馍摊
摆在小区门口
11月9日16时30分左右,在新区君悦国际小区东门,摆放着一个无人售馍摊,摊位前挂着一个写有“馒头”二字的红色旗子。买馍的人将一元钱放入一个用酒盒制成的钱箱,然后拿走一袋馒头。“这个摊点已经在家属院门口摆放了几个月,每天下午,一位老人把馒头送过来就离开了,据说,他家就在该小区居住。”一位常在此买馍的市民告诉记者。
经过几番打听,在知情人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无人售馍摊的摊主王洪勋老人。见到这位老人时,他正在君悦国际小区的南门口卖馒头。这位老人个子不高,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工作服,言语中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我1949年在沈阳出生,1970年来到鹤壁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王洪勋退休后,家搬到了君悦国际小区,当时检察院家属院和君悦国际小区附近没有卖馒头的摊点,居民买馒头要走很远的路。“有不少小区居民抱怨小区周围没有卖馒头的摊点,老人们穿过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去买馒头很不安全,于是我就有了在小区附近摆个馍摊的想法。”王洪勋老人说,“我卖馒头不是为了挣钱,我和老伴的工资都花不完,卖馒头是为了让自己忙起来,算是老有所乐吧。”
◆4个月来从未丢失过馒头
2011年7月初,王洪勋的馒头摊点正式营业了,他在君悦国际小区的南门和东门设立了两个馒头摊点,南门的摊点他亲自售馒头,东门的那个摊点则是无人售馍摊。“咱不怕被偷,我认为社会上还是有诚信的人多。”王洪勋老人告诉记者,设立无人售馍摊点以来,还从未发生过丢馒头的情况,两个摊点比起来,无人售馍摊点比他亲自看管的摊点的生意还要好。“无人售馍摊卖出去多少馒头就可以收回多少钱。相比之下,我亲自卖馒头有时候反而会出现找错钱或是忘记要钱的情况。”
在采访中,住在检察院家属院一位姓冯的女士告诉记者,王洪勋的馒头摊为附近住户买馒头提供了便利。“原来小区住户买馒头要走很远的路,现在则非常方便就能买到了。每次投币拿馒头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被别人信任的感动。”冯女士对记者说,这4个月来,无论刮风下雨,王洪勋的馒头摊都会准时在下午4时30分左右出现在小区门口。
“有些馒头的人,一旦遇到下雨天就不出摊了。可是我不这么想,这两个小区住了很多老人,下雨天他们出门买馒头更不容易,我准时出摊最起码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吃馒头的问题。”王洪勋说。
◆他用热心方便了群众,自己也收获了快乐
见到记者前来采访,一些在君悦国际小区搞建设的民工便围了上来。“王大爷还是个特别热情的人,他家住一楼,为了方便我们这些在这里打工的人,他在家门口竖了一个牌子,免费提供修车工具,谁的自行车坏了,都会去找王大爷要工具。谁在工地上受了皮外伤,他还给我们免费提供创可贴”。
记者还了解到,因为王洪勋老人所住的单元楼没有报箱,邮递员送报纸的时间正好是业主上班时间,几个单元住户的报纸和杂志都寄放在王洪勋家里。
“王大爷特热心,有时候我们忘记领走报纸了,他还亲自给我们送到家里。”3号楼的一位住户告诉记者。面对居民的赞扬,王洪勋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举手之劳,方便群众了,咱自己也快乐。”
【记者感言】
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过于失信于人。“无人摊点”卖的是“信任”,买的是“诚信”,这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我们的诚信并没有沦落到退无可退的地步,许多人依旧坚守、践行着基本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对诚信品质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