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梁鹏
核心提示
11月11日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新闻发布会,向世界介绍中原经济区。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出席发布会,并就有关问题回答中外媒体记者提问。
发力中原 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指出:“必须明确,中原经济区绝不等同于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河南自己的事,而且是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这一区域总人口约1.5亿,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但长期以来,这一区域一直属于欠发达地区。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表明,以经济规模而言,中原经济区在国内六大经济区中排名第二,但人均排名却是倒数第一。无论从历史沿革还是从现实状况,以及从未来这一地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所承担的重大责任来讲,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河南是全国传统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连续11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出了1/10的粮食和1/4的小麦。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第一要义。
二是率先进行“三化”协调发展探索,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同步推进,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支持河南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如果有所突破,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将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
三是加快河南发展步伐,最终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河南经济社会尽管有了长足进步,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人均水平与全国存在较大差距。如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城镇居民收入、农民纯收入、人均教育卫生经费支出等民生指标都不高。办好河南的事情,对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是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这一区域具有区位、人口、农业、文化等综合优势,也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支持中原经济区对于加快培育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促进形成与长江中游经济带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区域,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探索“三化”协调发展 求解“中国式难题”
“三农”问题突出,是中原地区的共同特点,而这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说,城乡失衡、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中国面临的难题,中原更为典型、更为集中。解决起来更为困难,一旦突破,将具有标本和示范意义。
从河南的现实而言,“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
该如何破题?在农业大县滑县,一个旨在破解人、地矛盾,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试验正在进行中。滑县产业集聚区将下辖的18个行政村统一进行“超大社区”建设,4600多户农民入住新社区,仅此一项便节约土地2500余亩;1.7万亩耕地由原先分散在近1.8万人生产,集中到43个生产主体;同时,加强培训农民,引导向工业集聚区内就业。
据初步测算,按每平方公里1万人计算,河南省到2020年要实现50%的城镇化目标,需要增加450万亩的建设用地。既要保粮食,又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矛盾怎么解决?滑县的试验便是一种新探索,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说,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业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配置。
他说,目前全省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是248平方米,如果我们能把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降到200平方米,理论上就能节约出400多万亩土地。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土地置换、土地整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来提高用地效率,另一方面须通过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而在这方面,国家给了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的用地矛盾。
河南省目前正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通过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途径来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等办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保护支持力度,如采取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措施。在国务院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等支持政策。
后发优势凸现 未来商机无限
盘点自身,河南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一系列的后发优势也更加清晰。首先是交通区位优势,河南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全国区域格局中有难以替代的枢纽地位,具备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地域基础。
人力资源优势。预计未来5年劳动力将达到7500万人,在目前河南大规模实施人力资源提升行动的推动下,这将为大规模承接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河南有39个行业大类、182个行业中类,产业体系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同时,户籍人口全国第一,消费规模及占全国比重均居中部六省第一,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并对周边市场有较强的辐射能力。
载体平台优势。河南省目前规模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和一批城市新区,开放载体和平台日趋完善;中部六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也于日前正式运营。
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未来更将给中原地区带来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机遇。在工业方面,河南将重点发展壮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空间巨大。
在城市建设领域,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未来10年间,河南将有超过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按照人均10万元测算,投资需求便超过1万亿元。
中原经济区建设将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到2015年将力争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完善的铁路网、坚强智能的现代化电网等,初步形成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基本框架,投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据新华社郑州11月11日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原经济区还可叫试验区
■相关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原经济区还可叫试验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11日说,中原经济区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探路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杜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制定了一些促进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以往的文件有很大不同: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即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个经济区,还可以叫做试验区。他说,试验内容主要和粮食安全问题有关。确保粮食安全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国人口多,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粮食发展方针。
他表示,现在的难题是:有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了,粮食生产下来了。同时,有些地方粮食生产保住了,但是经济发展太慢。一些粮食主产县,号称粮食大县、农业大县,但同时又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这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慢了,三者不协调。
“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在河南以及像河南这样的一些农业大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样一个特定阶段,如何处理好‘三化’协调成为现代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他说。
杜鹰说,正是着眼于此,中央把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交给河南。中央考虑设立中原经济区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好粮食问题,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他说,要实现《指导意见》确定的2020年河南省粮食年产量增加到1300亿斤的目标,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生产的积极性,以及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于粮食生产和一线农民工作的积极性。
为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一些支持政策:明确提出加大对河南省,特别是粮食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的规模,扩大范围,完善补贴方式;明确要求国家安排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以及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的产业项目,要优先向粮食大省和粮食大县布局;要求促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这将有助于最终解决种粮吃亏问题。(据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