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愤青到一哥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励志帝”曾国藩:
从愤青到一哥

 

  科考七次,终取秀才

  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如果要划分出身成分,曾家应该算是小地主,他的爷爷曾玉屏有地100多亩,日子不会太穷,也说不上有多宽裕。对于这样家庭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考功名。

  曾国藩从14岁起参加县试,接连7次都名落孙山。23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27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二次出山,脱胎换骨

  家居两年,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可以说从这时起,他才具备了成就一番功业的内在条件,从此越活越通透。

  内讧的太平天国回光返照,石达开带20万大军出走,进入浙江,局面一下子又紧张起来。趁此机会,咸丰八年(1858年)5月,胡林翼率先上书咸丰,请求起复曾国藩带湘军入浙江作战。咸丰于当年7月下旨起复曾国藩,令其率兵援浙。

  曾国藩没有提任何条件,接旨后4天就起程,咸丰表扬他“忠勇可尚”。

  当曾国藩再次出现在长沙时,他的朋友们发现,他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了。原来曾国藩不讲什么官场礼节,这次人还没见着,湘军以及相关省份的将领、官吏们就先收到他的一封信,信里以非常谦恭的语气请求各位同僚的“指正”。到了长沙后,他忙着拜码头,从湖南巡抚到长沙知县,全部走到。这甚至让胡林翼和郭嵩焘深以为忧,以为曾国藩委曲求全,失掉了方刚之气。

  他也再不和咸丰顶牛了,学会了“打太极”。面对咸丰调他率军入川的瞎指挥,他不像以前直接说不去,而是找尽各种理由打消了咸丰的想法。

  对于治兵他也不再一味从严,湘军士兵攻下城池后的大肆劫掠,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曾国藩崭新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咸丰八年(1858年)、咸丰十年(1860年),围困天京的江北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破,清军在长江下游的势力彻底崩盘,消息传到湘军控制的地界,胡林翼等人无不眉飞色舞,因为,朝廷除了湘军,再无可以对抗太平天国的力量。胡林翼拉上湖广总督官文上疏皇帝,要求趁此危难时重用曾国藩,再加上朝中肃顺相援,咸丰十年(1860年)7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大展宏图的所有条件终于齐备。

  全方位改造,学做圣人

  曾国藩原来除了写八股文外其实也没什么学问,进了翰林院,刚开始也是睡懒觉、下棋、喝酒、拜客,后来读了桐城派宗师姚鼐的文章,开始“粗解文章”,后又结缘于理学,师从理学家唐鉴和倭仁,从此要“学做圣人”。

  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后来指挥军队时,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权臣提携,官运亨通

  最初,曾国藩的官职是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大考翰林院、詹事府,临考前,曾国藩如坐针毡,仓皇失措,甚至觉得自己进场连卷子都写不完。搞得如此紧张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次考试非常重要,考得好要不了几年就是尚书、侍郎、总督、巡抚,考不好就成了“穷翰林”、“黑翰林”,前途一片渺茫。

  好不容易熬过考试,等成绩出来——二等第一名,第二天曾国藩就升任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从表面上看,曾国藩文章写得好,实际上,还是“朝里有人好做官”这条公理在发挥作用。

  曾国藩会试的主考官是穆彰阿,穆彰阿算是曾国藩的座师。此人前后任军机大臣20多年,他利用各种考试机会,招收门生,拉帮结派,形成了一个极大的政治势力集团,号称“穆党”。在历史上,穆彰阿虽然被人评价不高,他对曾国藩的提携倒是不遗余力,从此,曾国藩官运亨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从二品,这一年,曾国藩37岁。

  针砭时弊,遭来嘲讽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去世,咸丰即位,上来就罢了穆彰阿的官,下诏“求言”。曾国藩激动了,上了奏折,骂京官猥琐,骂外官敷衍,并建议皇帝“日讲”。咸丰帝对此很感兴趣,让他详细解释。曾国藩画了一幅讲堂图,由于他不擅丹青,图画得不好看,结果被朝中官员引以为笑柄。

  此后,曾国藩又主张严惩犯了事的高官琦善和赛尚阿,得罪了不少京中权贵,几乎变成北京官场人人喊打的角色。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终于逃离了处处是敌的北京。

  这一年,太平军进入湖南,攻打长沙受挫,转而攻打岳州。当年年底,咸丰命令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

  次年正月,曾国藩到达长沙,着手治理当地的治安情况。他开了个“审案局”,将全省所有刑事案件拿到审案局来审,因此断了当地官员的财源,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

  当时他的手下已经招募了一些湘勇,在长沙处于练兵的状态。当时,长沙城里还有一支部队,是清政府的武装部队——绿营,这支部队训练很差,扰起民来却威风得很。曾国藩要求绿营和湘勇一起操练,但绿营副将带头闹事,抵制曾国藩,双方闹得很僵,后来,曾国藩在长沙待不下去了,干脆到衡阳去练兵了。

  危难时刻,

  李鸿章弃他而走

  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决定把自己的大营扎在皖南祁门。祁门这个地方群山环绕,远离河流,这犯了湘军扎营的大忌:一、容易被敌人居高临下攻击;二、远离水路交通线,难以和水师形成配合。

  徽州失陷后,太平军大军压境,这让曾国藩只能坐以待毙。

  曾国藩下了一条命令,文职人员可以走,每个人发3个月薪水,以后没事了再回来不会责怪。好多人没扛住,脚底板儿抹油——开了溜,这些人里也包括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最后曾国藩几乎绝望了,写好了遗书放在身上,案头放着佩刀,预备等太平军一冲进来就自杀。不过万幸的是太平军没有必得祁门之心,他们知道这里驻着一支部队,却不知道是曾国藩的大营。

  在家守制,人生低潮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曾国藩率他练好的湘军正式亮相,沿湘江北上与太平军作战,却没想到湘军很快就吃了败仗,曾国藩又气又羞,直接跳了湘江。在副将、卫兵的营救下,他被拖上岸来。好在不久湘潭方面传来捷报,湘军大胜,而且是太平军兴起后清军的最大胜利,曾国藩这才高兴地从床上跳下来说,终于不用死了。

  紧接着,湘军连获武昌、半壁山、田家镇三处大捷。本来,咸丰给了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的官,后出于对曾的防范又变卦了,改赏其兵部侍郎衔。

  咸丰五年(1855年),曾国藩率部进入江西,由于体制的问题,他在这里依旧不顺。咸丰七年,曾国藩接到了父亲的讣告,立刻上疏要求回家守孝,并不等皇帝的回复,把军队抛在江西,径直回到了湖南老家。咸丰催他回到军中,他在回复中明确陈述了自己的困苦,要求皇帝给他督抚的职权,否则不再出山。

  从刻板、保守到实用、开放

  接下来的时间就纯粹是曾国藩摘取胜利果实的过程了,虽说还是耗时三年多,硬仗无数,但是太平军败亡的趋势不可逆转,曾国藩也再没遇上生命危险,此时的他,已经不用亲临战场,坐镇后方全盘指挥即可。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军攻下重镇安庆,几天后,曾国藩进驻安庆。在胡林翼和郭嵩焘的调解之下,作为晚辈的李鸿章率先低头,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祝贺老师攻下安庆,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僵局。曾国藩回信说,安庆百废待兴,需要人才,让李来一趟聊聊。不过他还是没压住心中的火,语带讽刺:“足下行踪亦颇突兀,昔祁门危而君去,近安庆甚安而不来,何也。”言外之意——你不能共患难,那么共富贵总行吧?李鸿章甚是羞愧,不过还是到了安庆,之后有了曾国荃围天京、李鸿章打江苏、左宗棠打浙江的三路会剿太平天国的大计。李鸿章组建淮军,终能独当一面,对曾国藩愈发佩服和感激,说起话来动辄“我老师”如何如何,到死没变。

  此时年过半百的曾国藩,早已经没有了理学家那种刻板、固执和保守,思维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比如他的幕府人才鼎盛,既有浪得虚名的道学家,也有讲究实用的科学家。他筹办安庆内军械所,江苏巡抚薛焕闻讯,便将当时国内一流科学家徐寿、华衡芳等推荐给他。曾国藩一见到徐、华,便提出仿制小火轮(轮船)之事。徐寿将蒸汽机原理及轮船构造简单地作了介绍。曾国藩听后大喜,立即委任徐寿、华衡芳为幕客,命他们试制轮船,并勉励他们不要有顾虑,耐心制造,有各种需要尽管提。同治元年(1862年)7月30日,中国人自行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由徐寿研制成功,曾国藩非常满意,感叹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也能为之!”同治三年(1864年)1月28日,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木质轮船在安庆成功下水试航。为了显示自己的信心,曾国藩亲自坐在船上督看。

  此外,曾国藩还在安庆接见了中国第一位留美学者容闳,他不计较容闳曾与太平天国有交往,与容闳一见如故,十分重视容闳的意见,并决定委派容闳到美国采购新式机器,以便建设更大规模的武器制造工厂。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亡。朝廷封53岁的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据《文史参考》)

  核   心提示

  今年11月26日,是晚清重臣曾国藩诞辰200周年。200年来,曾国藩被我们多角度解读,在他身上,叠加了无数重相互矛盾的标签。内圣外王的中兴名臣也好,老奸巨滑、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也罢,和中国历史上许多成就一番功业的伟人相比,无论是家世还是天资,曾国藩都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他的一生,也经常被我们励志化解读。从一个才学平庸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我们只能感叹他内心之强大,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励志帝”。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