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张小娜 见习记者 马芳
核心提示
浚县屯子镇东小寨村的张文保在村民眼中是个比较能“折腾”的人,他开过饲料厂,后来又开了一个酒厂,现在还开了一家酒店。除了能“折腾”,村民对他还有一个评价:古道心肠。
致富不忘乡亲
张文保致富不忘乡亲,出资为村里修路、打井,并累计向孤寡老人、贫困学生捐助40余万元。
上世纪90年代,他是村里第一个买“大哥大”的人,谁家要是需要跟外面联系,就会到张文保家借“大哥大”,“那时候信号不好,还得跑到房顶上打电话。”一位村民笑着对记者说,没过几年,张文保又成了村里第一个买吉普车的,谁家要是有急事,也会跑到张文保家借车,张文保还得亲自当司机。
张文保爱帮助别人,村里人说不清他到底帮过多少人,可有一件事大家都知道,张文保15来一直义务照顾村里聋哑的孤寡老人王连海。
义务照顾聋哑老人
屯子镇东小寨村的王连海天生聋哑,又遭逢家变,父母双亡,唯一的弟弟少小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因天生聋哑,王连海甚少和他人交流,性格有些孤僻,很少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就连他的年龄也无人知道,村里人都叫他“哑巴”,只听东小寨村有位村民说王连海和他某位长辈的年龄差不多,应该有七十多岁了。
12月7日上午,记者在张文保的酒店门前看到了王连海老人,他正坐在一张椅子上晒太阳,记者试图与他交流,但苦于不会哑语,也看不懂王连海老人在比划什么。
据张文保介绍,王连海老人本来一直是独居,1996年冬天,老人因为饥寒交加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张文保在跟别人闲聊时听说‘村里的哑巴快不行了’,他连忙过去把老人送到医院救治。
“王连海老人自己从来不去看病,到卫生院输液,他中途想上厕所,但没有人能看懂他的哑语,老人就打心底不想去看病。我从小就跟他是邻居,知道他想说啥,于是我就陪他到卫生所看病,那次他住院住了两三天。”张文保对记者说。
王连海出院后,张文保觉得他无依无靠,又没办法谋生,况且一个人在家也闷得很,最主要的是万一有个头疼脑热也没有人照顾,于是,张文保就把王连海接到自己在新区开的酒店里。
王连海老人生病了,吃药、看病都是张文保在照顾。张文保把自己的衣服给王连海穿,平时还会给他点零花钱,每逢过节还给他买东西,心里总记挂着他。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只要对他好,他啥都知道。别看老人又聋又哑,但一点也不傻,他平时没事就坐在屋门口,门前屋后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他一会儿扫一遍地。”张文保笑着对记者说。
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身边的人
说起平时对邻里的帮忙,张文保说:“我小时家里很穷,有6个兄弟姐妹,14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了,当时家里欠了一大堆外债,没办法,初中没念完,我就去焦作工地上背砖背石头了。那时我还是个童工,工头看我年龄小,平常非常照顾我,经常把不穿的衣服、鞋给我。”
说起这些,张文保深有感触,这些恩惠他一直记在心里,从没忘过,也正是这样,他才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来对待着身边的人,能帮忙就帮忙。
张文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是修路、打井还是救助王连海,这些对他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记者临走时,看到王连海老人正神采飞扬地向张文保比划着什么,记者虽然不懂他的意思,但王连海老人的笑容感动了记者,那是一种专注而信赖的神色。也许在王连海老人的生命中,张文保就是那抹最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