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徐舒帆 见习美编/张帅 TEL:0392-2189936 E-mail:tiderain@126.com
“咚咚锵!咚咚锵!”
“吹起唢呐唱起歌,致富莫靠生孩多。天上星多亮不远,一轮明月照山河。”“假如家家猛添丁,后世吃泥也要争呀……” “咚咚锵!咚咚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诙谐、质朴的演唱,热烈的掌声,如魔音一样,吸引着附近居民三五成群地赶到浚县科技路北段一户居民家里。
天气虽然阴冷,但是院儿内早已挤满了人,来晚的只有站在后排,踮着脚伸着脖子瞧。院内西侧40平方米的舞台上,乐师们演奏得韵味十足,演员们唱得有板有眼,台下的群众听得如痴如醉……这是12月6日,记者走进浚县戏曲艺术俱乐部时看到的情景。
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记者去探究这个戏曲俱乐部背后的故事。
外地尝试 本地“开花”
说干就干, 郭新民按照自己的想法,四处招收学员,经过一段时间尝试,现实给他泼了一头凉水,让他动摇了。郭新民说,有人劝他,“有退休金,有吃有喝,别干了,也有人私下说他是‘吃饱饭撑的’。”
由于受到诸多限制,郭新民就到女儿工作的濮阳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1999年,他在濮阳工人俱乐部广场附近的公园开唱了,没想到吸引了很多戏曲爱好者。
从培养乐队和演员到自编、自导、自演戏剧文艺节目,经过3年努力,他培养了几批戏曲爱好者,最终留下来的20多位成员组成了一支广场文化义务宣传队,长达5年的义演给当地群众送去了欢乐。这支宣传队得到濮阳市有关部门的肯定。这次成功的尝试让郭新民坚定了搞好群众文化工作的信心。
“浚县是咱的家,家乡给了我戏曲才能,我应该回报家乡。”郭新民说,在濮阳的成功经验,让他有信心在浚县组建一支义务演出队。
2004年3月,郭新民扛着弦子来到大伾山上的阳明书院,为附近群众和游客义演。三四个月过去了,却没人愿和他一块儿干。郭新民说,第一个来找他的是浚县某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李洪宾,后来,俱乐部的成员就越来越多了。
“我在金融单位工作,有一次我在大伾山上玩,看见山门口有人拉弦子,就试唱了一段儿,还不错!后来,我就来学唱戏,挺高兴的!”俱乐部成员李玉兰说,如今,她是俱乐部的主持人。
退休的高级农艺师李清源从小热爱唱戏,他也加入了戏曲俱乐部。他说,在这儿圆了自己的梦。
随着俱乐部成员增多,急需建一个遮风避雨的舞台,郭新民想在自家院内建。“他一个月退休金才600多元,我一个月300多元。有一次,我刚领回2000元退休金,还没暖热,送水泥的司机来了,我就直接给了他。”郭新民的爱人王淑平苦笑着说,他们的退休金都贴补到戏曲俱乐部,家里除了一台用了十多年的旧电视机,再无值钱的东西。“除了花钱,从上午8点多到晚上9点多,一天到晚乱得不行。”王淑平说,后来,她也慢慢习惯了,心里闷时也跟着唱几句。
郭新民家的客厅确实有点寒酸, 几个褪色的沙发,一组用旧的柜子,一张简易桌子,贵重物品就属那台17寸的老长虹电视了。他家墙上挂着的大刀、锦旗、牌匾以及演出时的精美照片,那都是俱乐部成员用汗水换来的。
“大刀60多元一把,一面锣100元,凤冠霞帔1000多元一套,大一点儿的东西大家凑钱买,小点儿的东西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和管理。”郭新民笑着说,“有时听说哪家剧团有旧物品不要了,我们赶快去要。”
“为了让演出效果好一点儿,我们凑钱买了一套1000多元的二手音响,没想到刚用了几天就坏了,郭老师一狠心,花了2400多元买一套新的。大家来看戏学戏时,俱乐部还免费供应开水,费用全是郭老师出。”李玉兰说,有了演出队伍和设备,戏曲俱乐部总算能为大家表演了。
热爱戏曲 身退志坚
“我们这个俱乐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俱乐部,成员和观众不用交任何费用,说白了就是热爱戏曲的朋友学习交流的场所,是戏迷群众的开心乐园罢了。”俱乐部创办人郭新民趁中场休息时,向记者介绍。
“2004年,我们创建了这个俱乐部,最多时有五六十人,现在有三十多人,成员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儿童,有在职的,有退休的,有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学生、自由职业者……基本上干啥的都有。大家除了在一起交流学戏,自娱自乐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为群众义务演出,这也是我们与其他演艺团体的最大区别。”郭新民说。
看着台上业余演员们演得入情入境,台下的群众听得如痴如醉,记者忍不住追问郭新民:“为何要在家中创办这样一个既不能带来收入又要投入很大精力的戏曲俱乐部?”
原来,年轻时的郭新民热爱文艺表演,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中学毕业后,他在卫贤镇南纸坊学校教学,既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又是村里宣传队的主力。1977年,他凭着一副好嗓子和对戏剧孜孜不倦的追求,转入浚县豫剧团。
虚心好学的他很快从跑龙套的成为台柱子,多次获奖,并被评为国家三级演员,他的事迹被载入浚县县志和河南省戏曲名人录。1985年,他被任命为浚县豫剧团副团长。但1999年退休后的赋闲生活让他突然有点不知道如何是好,自己的戏曲才能没了用武之地,他一直琢磨还能再做点什么。
“在剧团里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农民更需要精神娱乐活动。如
果大剧团送戏下乡,60多人吃住行会给群众带来很大的负担。此外,农村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错误观念对群众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郭新民回忆说,从那时起,他就想:能不能组建一个义务表演队,既起到服务群众的作用,又不给群众增加负担。
直到偶然一次,他在山西观看了一场地方戏,对方小剧团的演出模式让他茅塞顿开。十多人组成一个小剧团,规模小,机动性强,便于管理,节目短小精悍,群众喜闻乐见,给大家送去欢乐的同时,也不会给群众增加负担。郭新民决定效仿这种模式组建演出队。
郭新民的戏曲俱乐部逐渐形成这样的习惯: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管是酷热难耐的盛夏,还是天寒地冻的严冬,他们坚持在大伾山上为本地群众和外地观光游客义务表演;每周日下午,在郭新民家的院子里演出;每逢过节,都要举办节日演唱会;每到夏季,俱乐部就在马路边、路灯下为群众义演,让大家高兴而来,愉快而归。
为了更有效加强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郭新民在戏迷中挑选了一批觉悟高、演技精、有奉献精神的学员组成了一支义务演员队,除演唱传统的唱段外,还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自编自演一些思想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如配合思想教育活动自编自演的《八荣八耻》唱段;配合普法宣传自编自演的《逼婚》、《感谢司法局》等节目;纪念申奥成功自编自演的《山欢水笑迎奥运》;宣传道德建设的节目《拉荆芭》、《摔饭罐》;歌颂浚县人民的大合唱《浚县人》,还有让人百听不厌的自编豫剧《宽心歌》等。他们自编自演的戏剧《不准超生》在我市建市50周年文艺汇演上获得好评。
2011年6月,为了宣传“泥猴张是浚县的名片和资源”的精神,戏曲俱乐部还挂起了“黎阳泥猴张大舞台”的牌子。
为了把欢乐深入地送到群众中,俱乐部启动了“义务送开心万里行”活动。
9年来,他们把大伾山景区、广场、街道、公园、敬老院当成义务演出的舞台,跑遍了黎阳、白寺等浚县大小乡镇,为群众义务演出2500余场。
戏曲俱乐部的成员勤学苦练,义演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很快。早期参加俱乐部的朱海科还考上了中央戏曲学院,现在湖南长沙戏曲学院任教,还有一些俱乐部成员在安阳等地的戏曲学校教学。2010年,央视《过把瘾》栏目来我市录节目,戏曲俱乐部有4人参加了录制。
随着义务演出的深入,郭新民和他戏曲俱乐部的故事被《鹤壁日报》、《河南日报》、《老人春秋》、鹤壁电视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关注,浚县有关部门也给予高度肯定,张新民的戏曲俱乐部还被授予“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等。
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加,演出规模的扩大,郭新民在兴奋之余,开始困惑。
“平时排练需要花钱买道具,下乡义演时,需要自己花钱租车,还要解决演员的吃饭问题,演出的次数多了,学员支出的过多,费用成了制约俱乐部发展的瓶颈。此外,哪里需要我们编排的思想性强、有号召力的节目去演出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郭新民无奈地说。
了解郭新民的人都知道,他有很多机会可以甩手不干。200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招聘演员,他通过了考试,但他放不下戏曲俱乐部,于是放弃了。其他剧团以4000元的月薪聘请他,他也拒绝了。“还是那句话,只要有群众喜欢看我们的节目,我们都会想办法把俱乐部办下去,为群众演出。”郭新民说,不管是戏曲界的同行,还是热爱戏曲的群众,只要愿意为大家义演的,他们的俱乐部随时欢迎您加入。
自编自演 送人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