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提示
核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迎来送往着悲痛欲绝的家属;他们不仅要给尸体消毒、穿衣,还要为其化妆、整容;他们为了使逝者安详、生者慰藉,伴着哭声与哀乐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坚守在岗位上任劳任怨,这就是殡葬工作者。
12月8日上午,怀着对殡葬工作者的崇敬之情,记者来到了市殡仪馆,采访了在这里工作的殡仪司仪、骨灰盒看护员、遗体美容师和入殓师,体验他们是如何在这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岗位上工作的。
……
为家属满意,任劳任怨
在市殡仪馆办公室工作人员小王的引导下,记者首先来到了追悼厅,一位姓马的殡仪人员接受了采访。马师傅是位退伍军人,在这里工作了9个年头,主要负责组织追悼会、焚烧花圈、结账、选骨灰盒的事宜。“殡仪工作的态度很重要,要有热情,但不能笑;要有耐心,但不能急。有一次我组织追悼会时,音响突然出了问题,哀乐中断,死者家属中有一人指着我就骂了起来,还差点儿动手。”马师傅对记者说,“我理解家属的心情,我们就是为群众服务的,他再急我也不能急,听到刻薄的言语,我也要包容。”另一位殡仪人员唐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地区办丧事的风俗不同,无论家属提出多么苛刻的要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
“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死者,慰藉家属,尽管有时受些委屈,还是会体谅对方,耐心服务。尽我所能照亮逝者家属眼前的黑暗,义不容辞啊!”马师傅对记者说。
走出殡仪馆,记者来到存放遗像和骨灰盒的库房,看护员小张向记者介绍了她的工作。
今年还不满30岁的小张对记者说:“我每天都要检查这些遗像和骨灰盒,保证它们存放安好、没有安全隐患。”“看管这个地方,你不害怕吗?”记者问道。“怀着对死者的尊敬之情,没什么可怕的。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逝去的亲人,而我的工作其实就是每天替数以万计的家属缅怀亲人。”小张说,“但有时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就需要耐心处理。例如,按照规定不持有祭拜证件是不允许带走存放在这里的骨灰盒的,但有些人无视规定,非要带走。还有的家属家庭不和睦,会为是否寄存骨灰盒而争执,闹个不停。”小张对记者说,家属的态度再不好,也必须跟他们好好解释,要告诉他们,按照规定程序办事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为了平息家庭的争端。
“很多家属常常会因为一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冲动,但等他们冷静下来,都会理解我们这些规定更是为了对家属负责。”小张对记者说。
愿逝者安息,
无畏恐惧
走到殡仪馆的后方告别厅,也就是火化间,小王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的共有4个人:有负责搬运遗体的,有负责化妆的,也有操作机器的。“他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没有人可以代替,所以每次有了任务,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接到通知就必须赶到。”小王对记者说。
在告别厅的工作场地里,记者看到,大厅中间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锅炉,它正是焚烧死者遗体的炉子。一条长长的传送带与锅炉相连,传送带的另一端有一个棺材大小的台子,小王说,遗体美容师在这个台子给遗体化妆,经家属告别后,遗体随着传送带被送入锅炉。“40分钟后,只剩下了一盒骨灰,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随后,记者采访了遗体美容师张师傅,他从业10多个年,技艺娴熟。“给遗体化妆要尽量使其自然、安详。力争完美。”张师傅说,“对于面目全非的遗体更要尽力修整,力争完美。”
入殓师唐师傅从1983年市殡仪馆建成时就到这里工作,已经干了30年。“干这一行,心态要好,承受能力要强,必须尊重这份工作,尊重遗体。”唐师傅说,“工作很辛苦很累,但要怀着超度死者的仁善之心。”
工作特殊,更需理解
“殡仪馆的职工收入不高,我每个月才开1000多元。每年这里都会火化1200多名死者,锅炉每使用五六年就要更换,成本很高。”小王对记者说,“殡仪馆是市民政局下属的二级机构,各方面都很正规,但仍有一些家属说我们的收费不公。此类曲解让我们无所适从。”
殡仪馆的职工早上6时上班,灵车司机常在大半夜出车接人,全年只有春节有5天假。他们社交活动很少,常感到孤独。小王说,他选择这一行无怨无悔,他最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认可与支持。
记者手记: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是遗体整容师张师傅常说的一句话。的确,有的人生前很富有,有的人很有地位,但无论怎样,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
也许是触摸了太多冰冷的遗体,也许是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有大智慧者不正是从“终极”的巅峰上俯看生命的全景,从“轮回”的角度反省自问,以“破灭”的尺度来衡量价值得失,用直面死亡的勇气来鼓舞生存意志的吗?珍惜生活、感恩待人,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殡葬工人所具有的乐观、积极、包容的品质,正是历经多年殡仪馆的工作后,折射出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