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用过煤球,冬天窗户上没有玻璃,穿的衣服还是捡来的。这样家庭的一个老人,却在供着一个大学生:去年儿子上大学,60岁的他卖了他一半的产业:一头跟了自己25年的牛。
□晨报记者 张小娜
核心提示
淇县黄洞乡普泉村,原来有200多户人家,现在的村子里已几乎见不着年轻人和小孩。村里的人有的举家搬迁,有的则在外打工。常年在家的只有几十户人家,大部分都是老两口。
12月13日,在这里记者采访到了一对留守老人,60岁的冯大毛和他62岁的老伴杨合鱼。记者到普泉村时,冯大毛正在半山腰拾柴火,他穿着好几层单衣,最外面的一层单衣补丁摞补丁,脚上连双袜子也没穿,露出光秃秃的脚面。据冯大毛讲,年前,来这里旅游的城里人见他大冬天没有袜子,从车上给他拿了双袜子。而他自己从来没有买过袜子,更别说衣服了。说到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冯大毛说:“有能耐的人都下平原了。”记者听说过闯关东,走西口,还第一次听到下平原。坐在地头,记者跟冯大毛聊起来。山沟很静,坐在阳光下,山脉就在眼前,微风吹过,时间仿佛也走得慢了。
去卫河清淤路上,他出了车祸
冯大毛原本是温坡村人,而老伴杨合鱼是普泉村的。普泉村虽然也是山区,但普泉村人均土地较多,且土地相对比较平整,能用手推车劳作,而温坡村只能靠担挑。于是,冯大毛便落户到了普泉村。
1977年,生产队派冯大毛等村民到卫河清淤,当时去的人比较多,却只有一辆拖拉机,于是他便坐到了车头上,结果出了车祸。直到现在冯大毛都清楚记得那一天。那天是9月24日,下着小雪。正在路上走时,车上掉下来一根钢管。司机让他下去捡钢管,他刚下去,车打滑了,从他身上碾了过去。他被送进医院后,一天一夜都没醒过来。后来人是救活了,却再也不能干重活了,队里每个月补贴他26个工分,也就是四五毛钱。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委会几经变动,就再也没有给他发补贴了。
记者询问他吃低保没,他说他不知道低保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怎么申请。
为供儿子上大学,他卖了养了25年的牛
记者来到他家院子,看到这一个院子住着两户人家。房子还是杨合鱼的爷爷盖的老式房,有两间。还有一个临时搭建的小厨房,里面堆满了冯大毛拾来的柴火。院子里养着6只鸡,冬天不怎么下蛋了,就是平常下了蛋,他也不舍得吃。村里经常有小贩来收鸡蛋,一个一块钱,他把鸡蛋攒着卖钱。他想养只猪,但一只猪仔都要700多块钱,买不起。
来到屋子里,他给记者看墙上贴着的奖状,这些奖状都是他儿子上学的时候得的。“我小学毕业,孩儿学习好,上大学了。”他脸上带着自豪。去年儿子考上了惠州大学,他没有钱给儿子交学费,就把自己养了25年的牛卖了。
“那头牛跟了我25年。那是1986年我儿子过生日那天,父亲花了600多块钱给我买了那头牛,那牛能顶我们家的一半儿产业。买的时候还是个小牛犊,给我干了二十多年活,最后却让别人吃了它的肉,我是真对不起它。”说起那头牛,冯大毛非常伤感,“我那头牛可听话,犁地、耙地、耩地,干活可顺溜,干完农活自己认得路就回家了。它自己在山上吃草时,我大老远喊一声,它就知道回来。”
因为没有钱,他得疝气多年却从来没去治疗过。而为了让儿子上学,他把牛卖了。
采药材卖笨鸡蛋缴水电费
他家每个月只用一块钱的电,两块钱的水。家里把能省的开销都省了。而盐是必须的,一斤油能吃好几个月。一次,老伴买了一袋味精,老两口还生了一场气,冯大毛嫌老伴乱花钱了。前几年吃水都是从村里的河沟里取水,冬天还得砸开冰才能提水,几年前挖了一口井,能直接抽到家里了。
记者在他家二楼发现楼上晒满了玉米。“这是今年秋季的收成,大概有1000斤玉米,我种了四亩多地,都是旱地。这些玉米,除了我们自己吃,喂完鸡后就剩不下什么了。”
他家门口有条水泥路,通往纣王殿村,据说纣王殿村建了一个旅游景区。“有这条路就方便多了,每天都有公交车,虽然不经常坐,但去地里干活也方便。”在水泥路上,记者看到路面铺着一层枯叶。杨合鱼告诉记者,这是她八九月份在山上采的荆棘籽,荆棘树上的荆棘非常长,她经常拿个竿子,去摘荆棘树端长着的一串串小颗粒,像高粱籽一样。采回来铺在路上,等车碾几遍便可以把籽筛出来。籽可以卖钱,一斤一块钱,一天能摘5斤左右。“原来山上还有柴胡等草药,现在都找不到了。”杨合鱼说。
冯大毛指着山上的一颗柿子树说:“那是我的树。”原来,村子里山上有很多柿子树,村里按每棵树的产量平均分给了各家各户,冯大毛分到十几棵柿子树。“现在柿子便宜,一斤三四毛钱,而且柿子树都有年头了,摘柿子还得爬到树上,很危险。”冯大毛说。
“孩子去淇县一中上学时,还穿着一双布鞋。他叔给他买了双凉鞋,那是孩子第一次穿凉鞋,把他高兴坏了。现在我都不知道孩子学费是多少钱,他知道我作难,从来没跟我要过。”冯大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