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国强
套用一句梨园俗语“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也可以说“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电子科大附小每个班都有五花八门的管理员,人人都有事做,2957名学生几乎个个都是班干部,学生家长对此也很满意。这个“人人都是班干部”的“社会实验”包含了诸多有意思的现象,其中能看到大社会对“课堂”的影响,也能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某些猜想。
擦黑板,以前是轮到谁值日谁擦,现在在电子科大附小,有专门与之对应的职务,叫“黑板管理员”;教室里粉笔用完了,有专人负责去取,叫“粉笔管理员”;负责开灯的叫“照明管理员”,放学关灯有“节能管理员”……有的老师说,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如果是锻炼,做事就行了,为什么要冠以“班干部”的头衔才能锻炼呢?
而在学生们看来,各种岗位(职务)也是有优劣之分的。比如,“餐桶管理员”是一个服务性岗位,但也有学生争着当,原因是“班长要吃饭也得找我”——这个岗位的魅力仍然是“管人”:魅力的大小,取决于被“管”者的地位——“班长”。
“人人都是班干部”,大概是想营造一种“人人平等”氛围。据该校校长康永邦说,班干部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关爱者和服务者。但是,至少有一部分学生,看重的还是“管理”,而不是“关爱”与“服务”。看来,校长比学生还要天真一些。
所谓“管”,就是掌控、控制。掌控权力,就是通过掌控资源分配来管人。“班长要吃饭也得找我”——“餐桶”就是资源,掌控了餐桶,班长也要敬我三分,人的价值由“餐桶”决定,掌控了餐桶,人就有面子了。
该校一位班主任说,每一个孩子在班里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孩子们找到了自信,有了归属感。令人疑惑的是:这份自信,究竟来自于孩子所做的事情本身,还是来自于他所做事情的好名目?
在学校里,老师体谅学生的心情,不想让大多数没有机会当班干部的学生感到被冷落,才创造出那么多“管理员”岗位来,造成“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局面,但是,等这些学生长大到了社会上,单位领导未必这样体谅你想“管”人的欲望,不会为了照顾你的心情,把你的服务性岗位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你以为在管人,而是直接把你置于明明白白被“管”的地位,这个心理落差可是不小。“管理员”一类的好名目,现在是让孩子找到了“自信”,但也给他将来适应社会增加了障碍。不过,在小学和成人社会之间,还有中学和大学阶段。现在大学里“学生会”职务很抢手,因为当上了学生会干部就意味着掌控了一定的资源或者接近了某种资源。这种争夺是赤裸裸的,对“人人都是班干部”的良好感觉也算是一种“矫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