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疯卖傻逃避服兵役
《世说新语·贤媛》上有一则故事颇能说明士庶通婚的艰难。“官二代”王济看中了一个很有才干的“兵家子”,想把妹妹嫁给他,可是王济母亲通过实际观察,推测出这位“兵家子”寿命不长,便以不长寿,即使有才干也难以展现的理由拒绝了这门亲事。王济母亲所谓的“必不寿”无非是借口,魏晋时代士庶不通婚的通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又说明“兵家子”即便搭上了攀龙附凤的“高铁”,也不可能像“官二代”那样凭父祖余荫官至高位,而势必要从基层小吏做起,一步步艰难挪腾,没有较长的寿命怎能位达高官?
赵至一门心思地想通过做官来转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信奉“学而优则仕”,于是拜师受业、刻苦读书,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一日上课时,赵至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父亲耕地时发出的叱牛声,他放下书,透过窗外看见父亲佝偻着身子,奋力耕作的情景,不由低声抽泣起来。老师问他原因,赵至悲痛地说,我不能光耀门楣让父亲免除耕劳之苦,因此哭泣。
14岁时,赵至来到洛阳太学游历,遇见大名士嵇康,便决定一生追随他。不久赵至回到家乡,却遭到母亲的极力挽留,因为他已经到了服兵役的年龄,如果逃避兵役,按晋朝律令,家人会受到牵连的。赵至不得已,只能通过装疯卖傻的方式逃离家乡。
“士伍”出身,永无仕进机会
《晋书》卷九二《文苑·赵至传》介绍了“造假哥”赵至的悲剧人生。赵至是“士伍”出身。“士伍”即魏晋时的“士家”或“兵家子”。“士家制度”是曹操建立的,所谓的“士家”即世代当兵之家,曹操建立这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国家兵源的稳定供应,而把一部分百姓集中在固定区域居住,另立户籍以别其他编户齐民。“士家”中的成年男子要服兵役,要在公共土地上“屯田”,且一入“士家”便世代列为贱籍,永无仕进机会。
核心提示
近一时期,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充斥视听,其中不乏社会名流、政界新锐,他们或虚报年龄,或篡改学历,或抄袭论文,用瞒天过海之术,以速求晋级资历。
其实我国古代也有不少“造假哥”,可是与现代“造假哥”不同的是,有些古人的遭遇让人同情,让人悲愤,比如魏晋之际的文学家赵至便是一个例子。那么,他“造假”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伪造档案当上“公务员”
为了把脑门上“兵家子”的烙印彻底抹去,赵至开始了自己的“造假”冒险。他首先把名字改为赵浚,然后远赴辽西郡,利用边远地区户籍管理不严的漏洞,伪造“档案”。
不久,赵至因学识渊博被辽西地区举荐为郡计吏,正式踏入了“公务员”序列。郡计吏是郡府掌管人事、户口、赋税等簿籍的小“公务员”,按规定年末要到京师将有关文书呈送朝廷。在洛阳,赵至巧遇父亲,当时赵母已病故,赵至的“失踪”让父母受到不小的牵累,这也可能是导致赵母早逝的原因。父子二人远远相望却不敢相认,生怕让人发现赵至的“违纪行为”而影响前途。
母死不能守孝悲愤而亡
后来赵至官运亨通,升至幽州从事,并以“全国优秀公务员”的身份前去洛阳接受表彰,这时他才了解到母亲早已去世的消息,这一残酷现实把他那“以宦学立名,期于荣养”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他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悲愤于“父在不能相认,母死不能守孝”的无奈,于是“号愤恸哭,欧血而卒”,死时仅37岁。
作为“兵家子”的赵至不惜造假只是为了追求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自然不同于今天那些唯求名利“更快、更高、更远”发展的现代“造假哥”们,但是古今造假,都逃不出一个结局,那便是假的终究真不了。
(据《河北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