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虽不同 年味儿一样浓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蒸花糕、贴春联、放鞭炮……
习俗虽不同 年味儿一样浓

  新区一摊位上摆满了待售的年货。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五更放鞭炮

  摸黑去拜年

  □晨报记者 王帅

  实习生 樊琳琳

  每年腊八一过,我市城乡地区便有了年味儿。特别是进入腊月二十三祭灶,家家都开始置办年货,打扫房子、蒸馒头……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记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掰着手指头过年的情景,大人们也常教小孩子这样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扭一扭;大年三十儿,贴花门;初一五更,去磕头。

  蒸各式花糕

  虽然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老百姓也不需要按民谣里说的情形准备年货,但在我市山城区一些农村地区仍有以往过年的风俗留传下来,浓浓的年味儿依然不减当年。单说“蒸馒头”这件大事,需要全家齐上阵。一般都是自家弟兄之间搭伙蒸馒头,女主人头天晚上需要发几十斤面粉,放到炉火旁以便醒面;第二天上午,几家的主妇们开始和面、揉馍,男人们主要负责盘锅底、烧火,耗上一天时间,蒸出的花糕、豆包、菜包等能吃到正月十五。当地有一个禁忌是不能蒸实心馒头,馒头里可以放几颗红枣或豇豆。

  除夕和正月初一是最有年味儿的两天,也是最紧张且繁重活儿多的两天。

  贴多种春联

  贴春联有讲究,贴春联的时间一般在除夕上午,用的浆糊则是白面糊糊。家里只要有门的地方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另外在院门口或影壁墙上再贴一幅巨联,用菱形红纸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下竖联写着“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的喜庆词语。庭院内的树上或堂屋墙上贴有“满院春色”,农用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上贴“六畜兴旺”,粮囤上贴“粮食满仓”,梯子上贴“步步高升”,床头上贴“身体平安”。

  如果这户人家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亲人去世,为寄哀思,过年不贴春联;亲人去世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不能贴红对联,只能贴绿色、黄色或蓝色对联;亲人去世过了三周年,才可再贴红对联。

  捏硬币扁食

  除夕下午,家中所有会包饺子的人一起动手,饺子在当地还有一个叫法——扁食。待盘好馅儿、和好面后,一家人就围在案板旁边捏扁食,所包的扁食要足够除夕晚上和正月初一早起食用。在除夕包扁食时,一般会将两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等初一吃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的话,谁在这一年里是有福之人,如果你第一碗扁食的第一口吃到了硬币,那这一年福气更多,尤其是小孩为了吃到硬币,破例会多吃扁食,这也是过年中全家的一件乐事。也有家庭在下午忙完包饺子的活后,会烧火炸丸子等。第一个炸出的食品先要掰下一点儿填入灶膛里,让灶王爷先吃。

  除夕晚上,一家人除了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主妇们还要摆好香案,蒸好供品,将新衣服提前从衣柜中取出来。当地一些村民还习惯在大门口放一根木棍,主要为了“避邪驱鬼”。

  起五更放炮

  “初一五更开开门,马驮金,驴驮银,里面装着聚宝盆。”

  如今在当地农村仍保留了“起五更”这一习俗,老辈人把一切安排妥当后,会在除夕夜早早睡下,因为大年初一五更就要起床,希望能燃放村子里第一挂鞭炮,图个好彩头。凌晨三四点钟,一家之主如何叫醒睡意正浓的全家人,也有讲究:不能敲门、敲窗户或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可燃放三响雷炮。起床后,更换新衣,洗涮完毕,先吃一块儿糖,寓意“一年比一年甜”。在饺子下锅前,首先燃放长挂鞭炮,上香秉烛,拜祝先祖。

  如今初一放鞭炮的习俗有些改变,一些年轻人抢了先,在零点的钟声响起之前,就登上房顶,用木棍挑起长长的鞭炮,院子里留人在零点时点炮,也算在第一时间迎接了新春。

  这一天也有许多忌讳,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开抽屉,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泼脏水,以免污秽神灵。

  摸黑磕头拜年

  接着,晚辈摸黑到长辈家拜年。这时的村庄热闹起来,大街上一大家族的人聚到一起,到长辈家拜年,晚辈要作揖磕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或者烟、核桃和糖果。拜年时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全家人吃过饺子后,随后开始到村子里其他长辈家中拜年。如果村庄人口多,初一午后,拜年活动还结束不了。这时,最开心的是孩子们,赚了厚厚一叠压岁钱,兜里塞满了核桃和糖果;最辛苦的要数大人了,新衣的膝盖处因磕头已经沾满了灰尘,腿都酸了。

  赶集请灶王爷

  过年不贴春联

  □晨报记者 渠稳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年事活动最丰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民俗节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蒸花糕、贴春联、祭祖先……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春节习俗。然而,俗语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春节习俗。

  家在新区清华园小区的区先生,老家在安阳滑县留故乡东信都村,他的老家就有着过年不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

  

  赶集请灶王爷

  区先生告诉记者,如果用两个字形容东信都村的春节习俗,那就是“安逸”。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直到来年的正月。区先生的奶奶说,进入腊月的第一天,只要家中养猪的,都会在这一天宰杀,然后把猪肉制成腊肉,等到过年的时候吃。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村里的人都会起个大早,到村西头赶集,买祭灶糖和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为了表达对灶王爷的恭敬,村里人称之为请神位。每年这天的一大早,邻家的大婶就会喊上几个老街坊,“走,一起去请灶王爷喽!”

  请回新的灶王爷神位后,家家户户就会把去年贴在墙上的灶王爷画像取下来,点上三炷香,磕上三个响头,然后把旧画像烧掉,用区先生奶奶的话说,这是“恭送”灶王爷上天给老天爷汇报工作。“小时候,我见奶奶一边磕头一边念叨:‘上天言好事,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有吃不完的粮食。’”区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恭送”完灶王爷后,大人就会让家里的小孩子每人吃上一根祭灶糖,并告诉他们,吃完糖后就等于把嘴给粘住了,在过年期间不能说死、不够吃等不吉利的话,以免招惹晦气。

  

  春节不贴春联

  春节前夕,区先生老家的集会非常热闹。春节期间能用到的物品几乎全能找到,但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春联。因为商贩们都知道,在东信都村没有人过年贴春联。问起不贴春联的原因,区先生的奶奶告诉记者,她听老一辈儿讲,东信都这个村子只有区姓和王姓两大家子,都是明朝时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往滑县的,在迁徙过程中,区家和王家都有亲人去世,为表达对亲人的哀悼,区、王两家的族长共同约定春节期间不贴春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东信都村春节不贴春联的习俗。

  “这是祖上定下的规矩,不管这两家的后代走到哪里,都要严格按照祖上的规矩做。”区先生的奶奶对记者说,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哪户人家过年不贴春联,就可能和东信都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出嫁的闺女吃“回门饺子”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村里的人就开始忙活,一直忙到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早上,村里的人不到5点就起床,俗称“起五更”。起床后,千万不能上厕所,因为大年初一早上上厕所就是“拉金尿银”,只有吃过中午饭后才能上厕所。此后,主妇们就会把腊月二十三赶集时买回来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上,并在神位前摆上八个凉菜八个热菜,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区先生的奶奶说,大年初一是灶王爷从天宫回家的日子,灶王爷回来时总会给家里带来吃不完的粮食,应该好好拜一拜。

  家人磕完头就是吃饺子,下饺子时一般会多下一些,因为吃不完的饺子要留给已出嫁的闺女初二来时吃,俗称吃“回门饺子”。“吃了回门饺子,保证嫁出去的闺女平平安安,不会忘了娘家。”区先生的奶奶说。

  虽然饺子是要留给嫁出去的姑娘吃,但东信都村仍然保留着“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封建思想,诸如花糕之类的东西,是不允许闺女吃的。据区先生的奶奶讲,花糕分为枣山和枣糕,枣山寓意着金山银山,只能让儿子儿媳妇吃,枣山就成了闺女的“禁品”。

  区先生告诉记者,他虽然在鹤壁居住了三四十年,但依然保留着老家过年时的习俗。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