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滨区钜桥镇聂下雾村历来有扣渣的年俗,春节前,在村民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来近真家的扣渣坊。
据来近真介绍,以前聂下雾一带盛产红薯,村民都是把自家的红薯磨成红薯粉芡,到她家加工皮渣。现在很少有人再种红薯,村民都是买来红薯粉芡到她家加工。“我们今年是从腊月二十二开火的,估计能干到腊月二十六。”来近真说。
记者来到生产间,看见里面有一个直径1.2米的大铁锅架在高高的锅台上,四个人围着大铁锅,一个是负责漏粉条的,一个负责在旁边端着和好的芡粉,另外两个人负责把煮好的粉条从大锅里捞出来。
听来近真讲,和芡粉面不仅是一项力气活,还是个技术活,什么时候兑冷水、什么时候兑热水、兑多少都有讲究,不然很容易漏不出粉。要和几十斤的芡粉面,芡粉面又比较黏,得花大力气才能和匀。和面师傅此时已浑身是汗,热气顺着他的头发丝冒了出来,跟夏天一样。
粉条煮熟捞出来后,要拌上准备好的配料,搅拌均匀,自然风干之后,皮渣就做好了。在制作皮渣的过程中,旁边站着四五个前来加工皮渣的妇女,她们一边拉家常,一边“监工”,不时要求加工芡粉的人“多和两下面,这样做出来的皮渣好吃”。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儿在这里帮忙,他是来近真合伙人的儿子,“你可要好好学,将来继续给咱村人做皮渣。”一位村民跟他开玩笑说。
来近真告诉记者,她家的作坊既帮村民加工皮渣,也自己做皮渣卖,帮村民加工皮渣每斤芡粉收1.5元的加工费,而皮渣的价钱则是每斤2.5元,每天至少能加工四五百斤红薯芡粉,多的时候每天能加工1000多斤。
“我们家过年不买现成的皮渣,都是自带芡粉来这里现做,买的皮渣没有在这里加工的筋道。”聂下雾村的张广凤对记者说,她挎的篮子里有17斤红薯粉芡。“把皮渣盛在碗里放在笼里蒸,出笼时加入高汤,味道非常好,亲戚都愿意吃,这17斤粉芡做的皮渣估计到不了正月十六就吃完了。”
“也不图赚啥大钱,主要是想让大家过年时能吃到上好的皮渣。”来近真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