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各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偿献血组织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据1月30日《京华时报》)
在“血荒”已经超脱季节成为一种常态之时,将“无偿献血”的美好裙子撕去,代之以官僚胁迫的嘴脸,确实也是情非得已。春节前,国内多个省市血液储备连接遭遇“饥荒”,而早在2010年,有的城市甚至为此启动了二级预警。血源少了,很容易归咎为觉悟的问题,更何况数据确凿——卫生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的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于是,有人骂献血氛围不浓、怪郭美美等“公益狙击手”戳破了大家对红十字会的信任。
话不是没有道理,但平心而论,“血荒”的加剧,未必是供应者一方的问题。一方面,医疗技术日益进步,需求飙涨。近年来,我国临床用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采血量的增幅远不及临床用血量的增幅;另一方面,无偿献血的血液筹集机制早就沉疴累累。至于献血者的权利义务关系,更是一直停留在精神层面,“免费用血”路上的艰难,一路“公章”与“证明”是为见证。
如今,无偿献血与师生利益挂钩,这与“自愿自觉”的传统看似格格不入,但严格考究起来,也算不得洪水猛兽。一是挂钩的内容是“评优”这样的荣誉,没有人人被强制之虞,从目的正义性来看没有多大的瑕疵;二是国际上也有这样的惯例,比如在日本,就规定“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成人纪念日时,集体献血一次”,参加工作或办理驾驶证等诸多场合也必须献血的——如此看来,挂钩评优的无偿献血制度,也未必是洪水猛兽。
真正的问题是,与荣誉挂钩的“无偿献血”为何如此面目可疑?这个问题离不开两方面的考量:除了普通师生之外,职能部门有没有穷尽其他更有力的手段,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在前置义务的时候,献血者的权利有没有得到稳妥的安置?有人说,最该与评优挂钩的,是公务员群体;还有人说,血荒与用血浪费同样触目惊心……对此,职能部门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直面公众的疑问,给出回应,要么对挂钩制度本身进行反思。
无偿献血是一个终点,抵达的路径有很多,若是遇到问题光想到一味“挂钩”,就不要怪公众嘲笑姿态不够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