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话剧《红旗渠》编剧、国家二级编剧杨林
□晨报记者 夏国锋
“话剧《红旗渠》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更说明这个时代需要红旗渠精神。”2月1日,《红旗渠》编剧、国家二级编剧、焦作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杨林说,编剧的主要工作是写剧本,要把剧本搬上舞台去感动人、鼓舞人,就需要编导和演员们共同的努力。在话剧《红旗渠》的编排,省话剧院对风格把握得很准,演员状态很好,效果确实不错。
谈到《红旗渠》剧本的创作时,杨林说,开凿红旗渠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件事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我是林县人,对红旗渠有着深厚的感情,省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对红旗渠也有很深的感情,再加上双方在豫剧《常香玉》上有过良好的合作,比较默契,所以早在2006年就有了合作创演《红旗渠》的意向。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认为,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支撑,特别是道德滑坡、精神迷惘或民族、地区的人遭遇不幸没有退路时,更需要一种纯粹的精神来引导。”杨林说。
“剧本创作花了4年时间,大稿、小稿多次修改。现在的《红旗渠》与以往现实题材的作品相比,剧本舍形取意,角度上不拘泥于再现当年修渠的过程,力求从今天的视角关注历史;形式上不再是叙述的方式,而是以史诗的形式对红旗渠精神进行独特的诠释,它不是在编织故事,而是在讲述一种精神。”杨林对记者说。
“话剧《红旗渠》的演出,我基本上每场必看,每看一次就会被感动一次,建议大家也去看一看。”杨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