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女士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四矿工人村的一户普通家庭,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在平房小院里长大的一代”。
“虽然那时候住的是平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屋内三室一厅一厨一卫,我和哥哥都有自己的房间。”赵女士说,她的父亲会做火炉子,家里的火炉子就是父亲自己做的。“炉子特别大,除了可以烧煤球外,还有一个可以盛水的炉膛。一顿饭做好了,炉膛里的水也热了,可以用来洗漱。我小时候最温暖的记忆,就是坐在这个大炉子上看书。母亲会在上面放个小板凳,再把我抱上去,特别暖和。”
“父亲喜欢去外面打野味,那时候野兔特别多。母亲会把野兔肉做成腊肉,整个冬天隔三差五地炖给我和哥哥吃。”赵女士说,野兔肉配着蘑菇、粉条一起炖,味儿特别香。“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赵女士笑道。
“我在平房里住了20多年,直到结婚。其间家里的房子整修过两次。”赵女士说,“家里铺了地板砖、吊了房顶、刷了墙,连木框窗户也换成了铝合金的了,还买了很多时兴家具。当时心里特别美,觉得自己的家好温馨、好漂亮。”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结婚了,当时的婚房在原物资局家属院,是婆婆家分的,也是几间平房带一个小院。家里什么时兴家具都有,还有整套的家庭影院。一到周末,朋友们都去我家唱歌、聚餐,特别热闹。”赵女士说,虽说在那里没住多长时间,但她觉得这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甜蜜的一段时光。
“后来我和老公都调到了新区工作,每天往返上下班很不方便。2004年,我们就在新区市委党校附近花7万多元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2005年底装修后,全家搬到了新区。”赵女士说,新房子相比以前的平房面积大多了,她就给女儿买了一张1.8米宽的大床,把女儿高兴得不得了。“小区紧临淇河,周边环境特别好。夏天的傍晚,我喜欢和老公、女儿一起沿着淇河散步,特别温馨,特别惬意。”
“这几年,我和老公的工资都涨了不少,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宽裕许多。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就想再置办一套房子,日后留给女儿。”赵女士说,2010年10月份,她看上了新区淮河路南边的一套住宅。“那个地段儿是咱市目前唯一的市级商业中心,住宅项目很有限。”
和家人商议后,赵女士很快买下那套总价约43万元、面积约135平方米的住房。虽然是贷款买房,但对她现在的家庭收入来说,以后的月供并不是问题。“原来的房子装修比较简单,这套房子交工后,我打算好好装修一下。”赵女士说,回顾这些年住房的变迁,其实也是她美好生活的一个见证。她下一步的生活计划,就是和老公好好工作,攒钱买辆车,让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晨报记者 陈海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