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话剧算是成功的话剧?能够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精神受到震撼,这样的话剧才是成功的话剧,话剧《红旗渠》完全符合这些标准。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表演中,观众完全没有感受到时间在溜走,只是沉浸在精彩的剧情当中,没有人提前出场,没有人窃窃私语。许多观众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观众被剧中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打动,被剧中淳朴的感情所吸引,被剧中恢弘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剧情高潮迭起引观众共鸣
话剧因人物矛盾而精彩,没有了人物矛盾,也就难以使剧情高潮迭起。话剧《红旗渠》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形象,即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副县长黄继昌。
在县委会议上,其他同志都坚决拥护杨贵引漳入林,只有黄继昌一个人坚决“唱反调”,随着红旗渠的修建,黄继昌逐渐接受并认同了杨贵的修渠计划,并亲自用三天时间进行现场考察,写出了一个本子的考察记录,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意见,得到了杨贵的认可。就在两人的关系稍微缓和的时候,出现了向省委调查组告状的情况,杨贵误以为是黄继昌告状,于是主张将黄继昌“调虎离山”,将其调到山西,以免他再次干涉红旗渠的正常修建。
就在黄继昌要离开林县到山西时,剧情进入了一个小高潮,此时杨贵知道自己错怪了黄继昌,并亲自赶来为黄继昌送行,希望取得黄继昌的原谅。于是舞台交给了两个惺惺相惜的男人,这场戏把两个人物形象展现得非常逼真,杨贵称呼黄继昌为“黄木匠”,表面上对黄继昌跟自己唱反调表示不满,但实际上对黄继昌十分信赖和钦佩。这场戏也把杨贵修建红旗渠的压力展现得酣畅淋漓,正跟黄继昌“单挑”的杨贵突然崩溃了,他泪流满面,像个受委屈的孩子一样哭了出来。把自己修红旗渠面临的困难,自己有苦没处诉、不敢诉的心理尽情表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特定的历史背景
前清秀才杨起梦的出现,给本剧带来了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一出镜就要去找县委书记,而后面是苦苦哀求他不要前去的儿子和儿媳。“你要是再去,就是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儿媳痛哭流涕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前清秀才在特定年代的悲惨地位。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被杨贵称之为“乡间大儒”,并请他在太行山上,写出来巨大的“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八个大字。这几个字正是林县人战天斗地精神的写照。
这个老秀才的出现不仅给本剧带来厚重的历史感,而且折射出了当时特定年代的历史背景,更加凸显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决心。
剧情笼罩着浓重的悲壮色彩
为了修建红旗渠,有256人死亡,189人重伤,红旗渠的修建是来之不易的。
在剧情中,出现了从来没有洗过脸,渴望能洗洗脸,抹上胭脂,变成漂亮仙女的小吱吱;出现了为红旗渠的修建奉献青春和力量的凤兰和继红,他们在工地上恋爱,还准备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结婚。他们是那么质朴、清贫、纯粹和豪迈,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掀开锅盖有水喝,种的地能浇水,能洗脸能洗澡。但是小吱吱在挖野菜时牺牲了,她稚嫩的话语一直回响在人们的耳边,“凤兰姑姑,继红叔叔,你们要快点叫漳河水流过来,你给我们喂水喝,我给你们挖野菜吃。”每一次她的这番话响起,总是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掉泪。而凤兰和继红在他们新婚之日牺牲了,这是本剧最大的悲剧,使剧情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壮色彩,他们的牺牲将剧情推上了最高潮。
杨贵赶到继红家里时,恰巧遇上了省委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但德高望重的继红母亲选择的是原谅杨贵,并以下跪来表达对杨贵的无比感激。继红母亲的话很质朴,“杨贵的家在卫辉,只有一个老母亲,修好水渠,喝水的不是杨贵,不是他的家人,而是55万的林县人民”,她跪在杨贵面前,而杨贵在此时也不禁掉泪,这是杨贵在本剧第二次掉泪,第一次是为了自己的苦闷和压力,这一次是为了老百姓的大仁大义。
干旱了千百年的高山大地,数百年来因缺水而死的先祖,十年来修红旗渠牺牲的人们,当红旗渠修建成功之日,杨贵献水给这些过往的人们,剧情已近尾声,整部剧史诗般的品格得以完美体现。
当剧情结束,人们久久不肯离席,演员谢幕后,很多人主动跑上舞台与演员合影留念。很多人在回家的路上感慨:今天看话剧的人们怎么都那么安静。是啊,每个人都沉浸在感人肺腑的剧情之中,每个人都为剧情流出了真挚的眼泪。这就是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它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礼,使人们的精神受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