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被曝违规使用添加剂配方国内外有别,在发达国家未添加咖啡因等
心提示
近几年来对于红牛饮料的质疑不断。近日,又有消息称,作为保健食品的红牛饮料违规添加了并未通过审核的食品添加剂。尽管红牛发声明表示自身产品是安全的,但记者发现,一些大型超市已启动紧急下架程序。
质疑 产品标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
据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报道,哈尔滨一位学生在考试期间一天喝了4罐红牛,其家长因担心这种维生素功能饮料喝多了会影响健康,于是就找到了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红牛进行查证的过程中发现,红牛饮料罐体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的标注和有关文件的批文并不相符,配料中含有国家不允许在维生素功能饮料中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等。
记者随后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保健食品”栏查询发现,红牛在中国获准生产销售的产品有5种,记者将在超市见到的产品与网站标示内容进行比较,其中牛磺酸强化型饮料外包装上配料表名单与国家批准的相同。
不过红牛普通维生素功能饮料和网站公示的差距较大,这款强化型产品外包装上标有的香精、烟酰胺、柠檬酸钠、柠檬黄、苯甲酸钠、胭脂红在网站上都没有显示,而网站上显示有维生素PP,在罐上也没有标明。由此可看出,红牛饮料罐体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的标注和有关文件的批文并不一致。
虽然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我国多地超市已经让红牛产品下架。
回应 中国红牛不存在违法行为
对于外界的质疑,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发声明称,中国红牛严格遵守和执行中国法律规定和各项产品标准,经过严格和科学的试验验证及相关法律审批程序,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核发的《保健食品注册批件》。中国红牛严格依照《保健食品注册批件》和相关法律及执行标准规定组织生产和销售。
“针对相关媒体所谈及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部分食品添加剂问题,中国红牛已依照法律程序提交相关法律依据和说明。”中国红牛在声明中还郑重承诺:中国红牛产品不存在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产品安全、稳定。
红牛公司相关负责人还声称,红牛中添加的食品色素、防腐剂,均按照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进行添加的,因红牛在中国大陆属于保健食品,含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无可厚非。
以药监局复函正名但仍有疑点
记者就市场发现的问题10日采访红牛公司有关负责人张磊。他称,公司手头有国家药监局的一个复函,可证明公司产品根本没有问题。
在其发来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许可司”于2009年9月18日发给江苏省质监局的“关于执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有这样的表述: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系卫生部1997年7月14日批准的保健食品,产品配方为水、白砂糖、香精、苯甲酸钠、胭脂红等15种。根据保健食品监管有关规定,允许该产品按照批准的要求添加苯甲酸钠、胭脂红等食品添加剂。
但记者仔细比较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该款产品中,仍有上述复函中未提到的添加剂——烟酰胺。
国内外有别 红牛全球产品配方和定位不同
事实上,据记者调查,诞生于泰国的红牛,其海内外市场的饮品配方并不相同。比如欧美版本的红牛就是含碳酸的软性饮料。加拿大版本的红牛为能通过加拿大的国家食品安全审查,完全不含咖啡因、牛磺酸等提神剂,成分只有纯粹的糖分与维生素B群,因此其市场定位仅仅是“液态维生素补给饮料”。但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含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
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消费中心负责人梁洪对此并不否认,他表示每个国家每个品牌都有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也有不同。中国大陆地区生产和在售的红牛饮品,的确与其他地区不完全一致。
不过这种标准让不少消费者颇感不安。黄先生感慨,一直以为红牛是国际品牌,配方应该相同,没想到却区别对待不同国家的人,真是“伤不起”。
背景 红牛是全球最早推出的“能量饮料”
“提神醒脑、补充体力”、“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这些广告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全球最早推出的能量饮料品牌,红牛1966年诞生于泰国,1986年被一位奥地利商人买下并引入欧洲。1995年,红牛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红牛已经行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2006年
曾禁止进口泰产红牛
记者还了解到,早在2006年3月就有报道称,当时国家质检总局曾发布公告,因进口泰国产“红牛”饮料咖啡因含量普遍超过我国卫生标准要求,自当月29日起,禁止进口泰国产“红牛”饮料。当时有检验检疫部门的相关专家称,咖啡因超标的“红牛”饮料与酒混合饮用会引起脱水,损害心脏和肾,饮用过量甚至会导致死亡。不过,当时中国红牛维生素饮料有限公司曾声称“国产红牛可放心饮用”。(综合《晶报》《京华时报》)
评论 “红牛是否违规”期待权威说法
国内能量饮料行业巨头红牛身陷“违规使用添加剂”漩涡,一些地方的超市已经开始主动下架。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疑,红牛公司却声称其产品“安全稳定”。一种食品是否真的安全稳定,当然不能由企业自己说了算,需要有关方面及时出面调查,早日给公众令人信服的说法。
此次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容小视。作为进入中国已经十多年的功能饮料,红牛的使用人群相当广泛,一大批“80后”“90后”都是喝着这些饮料长大的。如此庞大的人群,实在是“伤不起”。
红牛饮料此次事件其实让人们想到了食品饮料行业的一些“潜规则”。报批是一种情况,日常生产当中却是另一番情景,报批沦为糊弄主管部门和公众的一种手段。近些年来,“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毒大米”、“染色馒头”等事件频出,无不折射出不法企业和商贩唯利是图、置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的本质。
违法违规的猖獗也从一个侧面显出监管的相对乏力。企业在日常生产中违法违规,却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及时的查处,当相关企业的行径最终被揭开而暴露到公众面前时,常常已经是违法违规多年,从而酿成影响深远的公共安全事件。
从某种角度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这种理念越来越被公众广泛接受。而近年食品安全风波不断,令公众脆弱而敏感的神经时时紧绷。对于每一起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只有及时调查公布真相,才能减轻公众焦虑,重树相关部门的权威,还公众重建食品安全的信心。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