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读到一个故事。
“参加一哥哥婚礼。他今年30岁,姐姐28岁,谈了11年。哥哥读本科时两人相恋。姐姐读完高中直接工作,在酒店当领班。哥哥家穷,那姐姐就接济他读书。几年前两人要结婚,姐姐家反对,说跟这穷小子会吃苦。近几年哥哥混得很好,有车有房,哥哥家又反对,说现在你发达了,这女孩配不上。他说我非她不娶。漫漫11年,两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无数坎坷,其中还有三年身处异地。”
我承认,在婚姻中情感的成分越来越淡、算计的味道越来越浓的今天,这个故事真如一缕清风,吹进我干涸的心田。看看周围的那些朋友、熟人,整天把婚姻、爱情当成一盘棋来下,各种权衡,各种考量,唯独忽视了感情本身。一遇到双方背景悬殊、异地恋等情况,他们默默不语,但已经在心里替这段感情画上句号。有些热心肠的还会好言相劝,最多的一句是“现实一点”。
“现实一点”,说这话的仿佛都是得道高人,一副洞悉世事、再不贪恋红尘的样子;“现实一点”也是一个厚厚的盾牌,把人间情爱与他们的心田隔开。以上这个故事根本说服不了他们,孤证不足为凭啊。好吧,我准备搬出我爷爷奶奶的例子,作为另一个关于真爱的佐证。
爷爷生在东北,因为年轻时加入过国民党军队,解放后郁郁不得志,奔波各地讨生活。他有一身好本事,可以满足自己的温饱,却到30多岁还是单身,直到遇到年方16岁的奶奶。如果说年龄差异是一个门槛的话,爷爷的身份在当时多数人避之唯恐不及,况且奶奶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奶奶全家一致反对,但奶奶毅然决然非爷爷不嫁,于是才有了爸爸。爷爷运气真好,我只能这么说。
故事到这里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足够反驳那些看破了、看透了的高人,但这样不够真诚。“从此以后,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爷爷奶奶可不是这样,我决定把故事的后半段也说出来。
爷爷奶奶结合之后,他们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爷爷暴躁易怒,奶奶先是跟着爷爷被“流放”到西北,在爷爷早亡之后,又独自拉扯着几个孩子,因为远离家乡水土不服,造成她晚年多病、抑郁……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正如司汤达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活过、爱过、写过。”奶奶直到去世前,还记挂着爷爷的好,她用这段爱恋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不虚此行,她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她愿意!
我周围的那些人在计划结婚时考虑很多现实因素,这无可厚非,却也很难体会那种爱情的终极幸福感——它的唯一缺点,就是短暂。但那又怎么样呢,最好的爱情不是只存在于书本里,它确实在我们身边。
我喜欢第一个故事结尾作者的评价:“去你的现实。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今后谁要在我身边说“要现实啊”这些昏话,我就会用这句话在心里默默鄙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