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垃圾 筹爱心款
到处有他们的身影
25年坚持做好事的张玉增
共沐书香 同享阳光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5年坚持做好事的张玉增

 

  □晨报记者 马珂 文/图   他先后为“希望工程”捐款数万元,数次捐款支援灾区;帮助、扶持当地60余户贫困家庭发展经济……79本荣誉证书、19枚奖章、8个奖杯,记录了他25年来无私奉献的点滴。他就是浚县城关镇东街村的张玉增。

  65岁的张玉增身体硬朗、声如洪钟,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虽已年近古稀,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地为群众办事。“群众有难咱不帮,不是徒有虚名吗?”他经常这样说。现为鹤壁巿和浚县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副会长的张玉增,因为有一颗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的心,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

  

  回馈社会:

  拉着1000斤白面换粮票

  

  张玉增是较早的个体工商户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他就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挖得了第一桶金。勤劳致富后,他不忘回报社会,多次向亚运会、奥运会和灾区人民捐款。

  1988年,松花江发大水。张玉增想到家里种着地,存了些粮食,“先捐1000斤白面吧,运到那里就能吃。”他拉着1000斤白面就去了捐助点。负责捐赠事宜的同志对他说:“你这个举动好是好,但这1000斤白面可是不好运,还得给配个车。”“你说咋办吧?”“你换成粮票吧。”张玉增又把1000斤白面拉到粮管所换成了粮票,还拿出了1000元钱一起捐给灾区。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百姓的安危又一次牵动着他的心,他决心带头向灾区捐款,于是在县城十字街文治阁旁放了个捐款箱。“汶川那里地震,好多房子被砸得不像样,连口热饭也吃不上……”张玉增边说边带头捐资。过往的行人见状纷纷慷慨解囊,那天共募捐9万多元。

  

  助人为乐:

  “管的不是闲事是别人的大事”

  

  在一些人的眼中,张玉增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耽误了不少正事不说,有时还要贴钱,不知道他图个啥。但张玉增认为,自己管的不是闲事,而是别人的切身大事,这样的“闲事”,他乐意管。

  家里人说他:“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在家里享清福,还跑啥呢?”他总是说:“咱既然当这个副会长了,群众有难咱不帮,不是徒有虚名吗?”

  北环路是浚县县城的主要交通大道,车流量大,遇见打架斗殴的、有困难的,他就会主动前去处理,20多年来处理了100多起打架斗殴事件,已经记不清帮过多少人了。

  他还帮6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黎阳镇养猪专业户王新养了25头老母猪,生的小猪伤亡多,年年亏损,无力还贷,被信用社告上法庭。王新骑虎难下,几次气得大哭:“我真想钻汽车轮下一死了之。”张玉增得知后,5年间共借给他14000元,把他的猪厂救活了。后来,王新增建了几十间新猪窝,猪场越办越红火。

  滑县赵营乡某村有位姓陈的甲级残废军人,1984年4月中旬得了重伤寒,卧床不起,危在旦夕,却无钱医治。张玉增知道这事后,坐车送钱到陈家:“这500元是我接济老哥的。”躺在床上的陈某感动得哭了:“你比我的亲戚还亲啊。”

  

  19枚奖章记录25载奉献路

  

  张玉增住处的顶楼有一个房间平时都锁得严严实实的,碰见有人问,里面藏着啥宝贝呀,张玉增总是笑笑不语。这天,张玉增为记者打开了房间门,里面摆满了他历年来获得的荣誉证书、奖章、奖杯,还有别人送来的锦旗、牌匾。

  2008年,张玉增被评为“中华脊梁共和国杰出人物”,被邀请出席59周年国庆庆典。过天安门广场安检时,从他的提包里传出一阵“滴滴”声。一名负责安检的武警战士请他把提包打开。包一打开,里面满满的一包奖章露了出来,那位武警战士抑制不住崇敬之情,向张玉增“啪”地行了一个军礼。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79本荣誉证书、19枚奖章、8个奖杯,记录了他25年来无私奉献的点滴。“咱作了一点贡献,组织却给了咱这么大的荣誉。咱不为群众办事行吗?”张玉增满怀感恩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