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经济增速目标
八年首降为哪般
中央财政大“蛋糕”
“切”给民生超两成
[镜头]两会上的记者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财政大“蛋糕”
“切”给民生超两成

——解读预算报告的“民生账单”
教育
医疗
社保和就业
安居
文化
3781.32
2035.05
5750.73
2117.55
493.84
单位:亿元 制图:孙海潇

 

  □新华社记者 樊曦 齐中熙 于文静 林晖

  核心提示

  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中央财政预算报告中,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直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支出备受世人瞩目。

  有人把中央财政比喻成一块“蛋糕”。这块大“蛋糕”怎么分,分多少,事关百姓福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这为财政支出指明了方向。翻阅财政预算报告,2012年中央财政支出总量为64120亿元,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总支出的21.6%。越来越大的“民生蛋糕”,折射出党和政府更加浓郁的民生关怀。

  教育: 3781.32亿元,或首次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据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介绍,初步测算,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超过21984.63亿元。根据国内生产总值预期指标计算,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

  这意味着该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近年来,这一比例不断上升,2010年达到3.66%。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其中,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安排资金82亿元。

  [代表委员点评]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承诺,显示了中央加强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也说明我国财政实力越来越雄厚,现在具备了‘达标’的条件。下一步,关键要强化地方责任,重在落实。”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说。

  

  医疗: 2035.05亿元,增长16.4%,新农合和城镇基本医保补助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

  其中,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

  [代表委员点评]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村实业总公司董事长毛丰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医疗保障力度,新农合补助也增加不少,农民们打心眼里高兴,但是现在基数不是很大,尤其现在药价还是偏贵,一些患大病、重病的农民的医疗负担依然很大,希望今后能够加大对这些人的保障和救助,并且让农民工在异地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让广大的农民兄弟没有后顾之忧。”

  

  社保和就业: 5750.73亿元,增长21.9%

  其中,从7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补助771亿元。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补助2173.73亿元。

  [代表委员点评] 来自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的全国人大代表余的娜说:“去年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低收入家庭得到国家补助,补助水平也不断提高,基层百姓拍手叫好。今年财政对社保、医疗加大投入力度,群众的生活将更有保障。”

  安居: 2117.55亿元,增长23.1%

  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表示,中央将继续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积极引导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同时继续落实好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代表委员点评] “在去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基础上,今年中央财政大幅加大投入,让人十分振奋。全面实施住房保障,努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中央财政投入的加大将引导地方政府把更多资源投向保障房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说。

  

  文化: 493.84亿元,增长18.7%

  其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安排资金145.46亿元。

  [代表委员点评]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说:“去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是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