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现象”如是说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书豪现象”如是说

 

  从默默无闻的边缘球员到一飞冲天的全民偶像,从成长轨迹到圆梦经历,林书豪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反思、借鉴的地方。

  他的成功超越了体育

  七连胜的奇迹,不是上帝的赏赐,而是日日苦练、天天向上的结果

  大林:在对林书豪的所有关注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评析是很富见识的:林的成功超越了体育。就体育而论,林书豪无疑在篮球史上书写了耀眼、豪迈的一笔,这一笔值得全世界体育健儿欣赏、仰慕与续写。如果超越体育,林书豪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更可以启发人类的深度思考。

  成名之前的林书豪,其实是一个弱势的林书豪,当替补队员,坐冷板凳,拿可怜的低薪,还要时时面对下岗的威胁。但千万不要以为今日的林氏奇迹,是天上掉下个林哥哥,或者仅仅只是机遇的造化,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当那些与他同样的角色沉溺于迷茫、焦躁、抱怨、无所事事的时候,林书豪每天都在信心十足地训练体能,聚精会神地“阅读比赛”。七连胜的奇迹,不是上帝的赏赐,而是日日苦练、天天向上的结果。

  “举国体制”背离了

  体育运动的初衷

  中国体育过早的职业化让不少运动员的人生留下遗憾

  赵唐薇: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总是有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味道。一名成功的运动员不知道要从多少名青年运动员杀出,而未能出人头地的运动员却因为过早地离开学校未能接受系统教育,不免有些遗憾,甚至是自卑。多数运动员褪去赛场上的光环离开体育圈后,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勉强度日。

  运动的初衷本是强身健体,启人心智,中国体育过早的职业化却是叫人蒙昧自闭。

  体育是一种生活状态而非结果

  访谈中,林书豪多次提到两个词语——乐趣和梦想。国人谈论体育,还是更多倾向于结果和“成功”

  郑轶:除了一张华裔面孔,林书豪可谓不折不扣的“美国制造”。在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两个词语——乐趣和梦想。至于他的父母,似乎也没有刻意培养儿子走体育路。从这些故事中,是不是可以折射出中外体育文化的差异?

  薛原:美国是一个崇尚体育的国度。这不仅反映在奥运会成绩、职业体育发达程度上,更反映在和普通美国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体育元素中。体育是生活的一种状态,而非结果。所以,林书豪的成功既偶然,也必然,偶然在于他个人的努力和对机遇的把握,必然则体现于整个社会的体育风气,以及学校中完备的设施与训练体系。

  国人谈论体育,还是更多倾向于结果,倾向于“成功”。孩子如果在体育上展露一定的天分,家长就要考虑“将来能不能吃这碗饭”。当然,这也和学校教育中体育功能和价值的缺失、竞技体育封闭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有直接关联。

  在狼群里长大就是狼

  在羊群里长大就是羊

  在狼群里长大就是狼,在羊群里长大就是羊。林书豪的成功很难复制,是美国篮球环境造就了他

  马跃南:在狼群里长大就是狼,在羊群里长大就是羊。林书豪没有被“狼”吃掉,就像是特种兵里的海豹突击队,自然崭露头角。

  在美国,你看街边打球的人,随便谁都很规范,林书豪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林书豪这样条件的运动员当然不少,但我们还缺乏他那样的环境。比如中国运动员不适应对抗,一对抗就可能引起冲突,或者受伤,或者有一些“小动作”,这都是成长环境的影响。

  林书豪的生活环境、训练环境、包括饮食结构,他耳濡目染的东西等,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才造就了他。

  为何中国人

  培育不出一个林书豪?

  成功是靠一生的积累,不是找一个亮点,千万不要因为一个闪光点逼迫孩子放弃他的人生

  郎咸平:在中国做小孩是最痛苦的事。中国的小孩子在最应该享受生命年华的时候,最应该快乐的时候,把所有时光都用在了书本上,用在了怎么跟老师博弈、猜他的题上,把青春的美好年华都浪费掉了。

  一个亲戚说,他的小孩考上了小语系,要不要念小语系呢?全家亲戚、朋友一起来讨论。我说你讨论什么?这些人从来没念过语言学,你跟他们讨论什么?你们一群不懂的人帮小孩做决定,到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一个小孩子的成功是靠一生的积累,不是找一个亮点,你千万不要说我逼你考上北大、逼你考上清华,然后就是成功的,不是这么简单的。为什么?一个人的成功是靠长期的积累,你要让小孩子对他人生的追求有兴趣,这个最重要,而不是说你叫他做什么,目前我们完全搞反了。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