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英雄”的成长故事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2012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民英雄”的成长故事

 

  ●父亲林杰明坚持让林书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完全没有把他培养成职业球员的想法,如果那个时候他说自己不喜欢这个运动,那么我不会强迫他做这些事情。”

  ●面对受委屈的儿子,林杰明说:“即便有些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也必须保持冷静,绝对不能因此动怒。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当林书豪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花在篮球上时,林杰明对儿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你首先是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完成学业是你首要的职责。”

  [启蒙] 尊重儿子的选择

  

  林书豪的母亲于上世纪70年代移民美国,一直坚持传统的台湾教育理念,敦促林书豪勤加练习钢琴,以后成为一名医生。幸好父亲林杰明坚持让林书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完全没有把他培养成职业球员的想法,如果那个时候他说自己不喜欢这个运动,那么我不会强迫他做这些事情。”

  林杰明用各种方法培养三个孩子对篮球的兴趣,并制订了严格的家庭训练计划:每周训练三次,每次90分钟,风雨无阻。放学后,孩子们会迅速完成家庭作业,然后从晚上8点半开始与父亲一起训练,项目包括基础技术训练以及2对2的对抗赛。林杰明确信:成功来自于扎实的基础,从这个年纪开始苦练,这些技术将在他们的肌肉之中根深蒂固。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林书豪家庭的做法和我们很多父母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输他们很多知识和技能,甚至有时只是家长自己的梦想。好在林书豪的父亲对篮球疯狂地热爱,并且做到了尊重孩子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在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后,他做到了坚持。

  [成长] “小不点”的自卑

  纯正的亚洲血统,是林书豪篮球道路上的无形障碍。上高一时,林书豪入选了校队,一年后他入选了分区年度最佳二年级生阵容,随即又两度荣膺最有价值球员。虽然拥有美国国籍,但歧视和嘲讽一直在学校里伴随着林书豪。每当他走进篮球场的时候,就会有人不屑地说:“快回去吧,中国人,这里是篮球场,没你的事!”林书豪当时的身高只有1.60米,在一群身材高大的美国学生中就像个“小不点”,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

  面对受委屈的儿子,父亲林杰明告诉他:“即便有些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也必须保持冷静,绝对不能因此动怒。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林书豪果然做到了。高中最后一个赛季,他交出了场均15分7助攻6篮板5抢断的华丽数据,率队取得32胜1负的惊人战绩,并最终在加州二级联赛成功夺冠。这时候,林书豪的身高也蹿到了1.88米,甚至超过了那些曾经取笑他的学生。

  [挫折] 球迷挖苦:“回中国去吧!”

  夺冠后,全家人都以为林书豪一定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并获得篮球奖学金。然而,只有少数的学校给予了回复。对于其中的确切原因,林书豪无从得知,但他确信肯定跟自己的血统有关。

  最终,哈佛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林书豪必须要自己承担高昂的学费。父亲林杰明表态:全力支持儿子读哈佛。他的理由是:虽然这不是林书豪最喜爱的学校,但是读了哈佛,就意味着能够登上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舞台。

  出乎林书豪意料的是,哈佛,这个美国一流学府迎接他的依然是冷嘲热讽。当他走进球馆开始热身时,有工作人员跑过来提醒他说:“这里举行的是篮球比赛不是排球!”当他在客场打比赛时,有人在看台上大声对他说:“回中国去吧!”可是,早已学会隐忍的林书豪还是选择了沉默,因为他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成功] 让嘲讽的人成为拥趸

  林书豪急切地想证明自己,他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花在篮球上。但第一个赛季,林书豪平均出场时间只有18分钟,场均4.8分,表现一般。

  林杰明教育儿子:“不要急于求成,你首先是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完成学业是你首要的职责。”“欲速则不达”,此时,林书豪才体会到这句中国成语的深刻意义。他开始合理分配学习与训练时间,该学习时,一定全身心地扑在学习上,学习累了再到篮球场上挥汗如雨,这样学习与打球二者相得益彰。

  2009年,林书豪在对康涅狄格大学的比赛中独得30分,三天后他又拿下25分,7胜2负的开局创下哈佛大学男篮25年最佳战绩。一个身高仅有1.91米的华裔后卫成为比赛主宰,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赛场上似乎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林书豪征服了美国篮坛。那些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人也成了他的拥趸,他终于用成绩赢回尊严。

  ●教会孩子内心坚强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自卑便油然而生,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战胜挫折的过程,也是打造孩子人格、个性的过程。林杰明对儿子说的话颇有深意,首先是要保持冷静,别让别人的言谈激怒自己;其次,反击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的表现。有些家长总是为孩子提供各种物质的保障,当孩子遇到辱骂恨不得自己“出头”,却错失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机会。

  ●教会孩子“曲线救国”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些事不遂人意。哈佛的篮球水平虽远远不及斯坦福、加州等大学,但为了打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父亲林杰明愿意负担高昂的学费,他告诉儿子:虽然有时候看似走了“弯路”,但自己心中的终极目标是篮球。人生总是充满曲折的,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总有达成心愿的那一天。

  ●教会孩子适应环境

  

  刚进大学的林书豪,面对的是“亚洲人打不好篮球”的歧视,更重要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父亲让儿子先完成学业,乍看之下仿佛在回避问题,但又寓意深长。结果,林书豪一方面让学业与篮球形成互补与激励,同时又融入环境,恰恰印证了中国“以退为进”的哲理。

  (据《华商报》)

 
3上一篇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