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在做过几年记者后,我固执地以为,做一个真正的记者,是一件比较苦逼悲催的事,钱少活儿累压力大只是一部分,更要不时“对不可言说的必须保持沉默”,那是一种心灵的痛苦。但也有人说记者不错,至少能听到真话。
“在下去调研时,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说自己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山东省长姜大明在全省系统调研工作会议上,给官员们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姜省长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如果官员为听真话可以去冒充记者,那记者为了解真相,是不是可以去冒充市长、省长,甚至说自己是中纪委来的?这合法吗?
而且,姜省长高估了记者,现在的官员跟记者差异巨大,大多官气外露,很难扮得像记者。更关键的是,如果官员是以记者身份去了解“负面”消息,嘿嘿!在这里温馨提醒一下,千万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姜省长可能不了解记者行当的尴尬和困难,但他对官场的弊病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分依赖座谈会上现成的材料,座谈会上的话能有一半是真的,就不错了。”
如今,官员调研很多时候流于形式,看什么是早就定下的,是被伪装过的,汇报材料是注水的,见到的群众是被扮演的,他们说什么是提前导演好的。
瞒与骗的横行,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高层级官员与民众的交流。但有那么一些时候,当官员走到身边时,却也会出现百姓不愿意讲真话,这也是姜省长要求官员扮记者的原因所在。
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民众对官员的不信任,说明官员与民众之间竖立着一面巨大的墙?而这堵墙,不是乔装成记者就可以推倒的。当官员扮记者去听真话,但最终问题没怎么解决,甚至出现了打击报复时,如果记者不再被信任,那么想听真话的官员又去扮谁?
官员身系着百姓的天然信任。但现在,这种信任为什么会越来越稀薄?
而从技术层面来说,当官员需要去扮记者听真话时,也说明了官民互动管道的狭窄甚至闭塞。
扮记者听真话,有一种矫情在其中。稀缺的是百姓的真话吗?在公权力面前,百姓有时候就是个屁民,不是不想说真话,而是太想说却没有机会和渠道去说,你看看,每次官员大接访,有多少人星夜排队?当协商没有平等、司法没有权威、信访全凭运气时,百姓更是把希望寄托在面见官员上。
百姓为什么愿意把真话把问题说给记者?因为记者可以把问题公之于世,会有舆论压力,可能会引起更高层级官员的关注重视,解决问题。说给记者是为了能够让官员听到。
而要听真话,要了解民间疾苦,是不是只有基层调研一条路?
这是一个微博改变一切的年代,微博上网络中存在着最真实的民意和诉求,网络问政远比扮记者更省心力更有成效。官员与时代接轨,才能管理好这个变化迅速的国家。
只要有一颗勤政为民的心,只要有足够诚意,愿意放低身段,俯首倾听,就一定可以时时处处听到真话。(相关报道详见本报今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