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吴恒搜集过去10年间的新闻报道,自创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今年5月4日,这个由一份调查报告、几篇调查感想、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奖项和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组成的简单网站再次引起网友的关注,两个小时内有25000余人次访问,网站一度瘫痪。
这个完全来自民间的食品安全网站有30多名志愿者共同参与。吴恒介绍说,“掷出窗外”这个网站名称来源于一个关于食品安全的典故: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吃早餐时读了纪实小说《丛林》,其中有大量描写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令人作呕的食品加工场景,于是他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随后,他与该书作者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吴恒希望以此鼓励更多的人有勇气将问题食品“掷出窗外”,表达不满。
吃假牛肉得来的灵感
吴恒创办食品安全网站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告诉大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研二快结束时,埋头写论文的吴恒总赶不上食堂的饭点,于是,学校附近一家餐馆的外卖铁板牛肉盖浇饭成了他的最爱。吴恒回忆说,当时有室友不时劝阻他,说牛肉是假的。他却不以为然,认为世上怎么可能会有假牛肉呢?店家拿什么来冒充牛肉?
直到有一天,吴恒读到了一则曝光多地用牛肉膏制造假牛肉的新闻,他才意识到,“有毒食品即使存在,也与我无关”的想法太过天真。随后,他搜索了近些年来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数量之多让他十分感叹:“相关的新闻报道数量相当巨大,就算是每天超过8小时在线,且以阅读资讯为乐的我也有不少从未读过,那我身边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同学、朋友更不必说了。”
于是,他觉得有必要做一个资料汇总,把能搜集到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做成数据库呈现给公众,并根据这些搜集到的新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描述趋势、总结规律。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的处境。
搜集资料上千万字
做数据库的第一步,就是要搜集、整理数据。起初,吴恒试图一个人来完成这项繁琐而耗时的工作,很快,他发现这样既没有效率,也很容易烦躁。怕这个行动会不了了之,吴恒决定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完成调查。
吴恒通过人人网、微博,花了2天时间找到志愿者。除他自己以外,参与数据搜集整理工作的共有33人,参与网站制作的有1人,这34人中只有5人与吴恒在现实世界中见过面。这些人全部都是80后与90后,大多互不相识,一直用电子邮件联系。吴恒说:“互联网和共同的理想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在2011年5月11日之后的大约1个月的时间内,吴恒和他的33位志愿者在网上搜索2001年~2011年期间关于对人体有害的食品的新闻报道约17268篇,约计1000万字,从中筛选出2107篇报道,制作了2849条记录,同时确定关键词、文章来源、发布时间,所转载的网站以及网址。最后,经过讨论及试验,并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他们将有害食品分为了造假、过期、添加剂、混有异物、包装材料、无证经营、产品不合格、检疫不合格、卫生不达标和其他共10种类别。
设“中国食品达尔文奖”
统计资料过程中,各种出人意料的造假手段令吴恒有了一个新想法,就是给这些有害食品评一个奖,“用评奖来告诉世人,在利益面前,创意是没有道德底线的”。
吴恒给这个奖项命名为“中国食品达尔文奖”,效仿斯坦福大学教授温蒂·诺斯喀特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故事创立的达尔文奖。在该网站上,吴恒这样说道:“他们通过各种各样在食物中添加化学药剂的方法,对中华民族的基因库进行‘人工选择’,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毫不留情地抹去了同类的基因。遗憾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也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
中国食品达尔文奖的奖金是1.4元,奖金及奖状颁发给首家曝光该类食品的新闻媒体,难以查明谁是首家的,则累积到下一届。至于奖金数额的设置,吴恒说,1.4元,即“一块四”,与“一块死”谐音,同时也是他可以负担得起的。
2011年,第一届中国食品达尔文奖共有10个提名,收到1877名网友的投票,地沟油以近一半的票数获此奖项。
网友向网站捐款被拒
“掷出窗外”的留言区里,满是网友对吴恒和志愿者的赞叹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抱怨。有网友说:“支持!发自肺腑地表示感谢和敬意。网络的力量就是让社会风气走向更好的层次!”还有网友评论说:“很难说这份报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之前不了解的内容。但这种源自草根和年轻人的冲劲,以及他们介入社会问题的方法、想象力和效率,还是很赞!”
不少网友提出要给网站捐款,都被吴恒拒绝了。吴恒表示,网站由志愿者参与完成,目前成本只有购买域名和租用服务器的300元,还可以承受,接受捐款不太合适。
对话
“希望造假者
给自己留条后路”
5月4日下午,记者就网站创建和食品安全问题采访了吴恒。
记者:5月3日,“掷出窗外”的访问量突然增加,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吴恒:主要是5月3日微博上都在转发“掷出窗外”的信息,很多掌握话语权的人和媒体也转载了,而且这个网站正好符合现在老百姓关心食品安全的心态,所以关注的人突然就增多了。我刚刚又统计了数据,4日上午6点至下午2点,8个小时的访问量已经有30万左右,非常惊人。
记者:为了这项工作,你甚至推迟一年研究生毕业,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今后有什么打算?
吴恒:最大的困难还是数据量大,而且只有仔细地通篇阅读每一则新闻,提取关键字,包括地方、食品、问题等,才能收入到资料库中。我们很多人因为看了太多报道,一个多星期都不想吃东西。至于今后,“掷出窗外”有一个栏目叫“我要补充”,是让网友提供他们看到的食品安全问题新闻报道的,以后主要的更新来源就从这里来,我自己也会继续补充。
记者:你们都不是专业人士,搜集数据难免不全面,也不能排除少数夸大报道,你怎么看待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吴恒: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专业是我们的软肋,也没时间实地考察,出现误差是无法避免的,这一点希望网友能够谅解。但是误差是可以抵消的,有媒体夸大报道,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别的媒体一定会有更真实的报道,或者有辟谣,我们会进行筛选,选择国内外正规媒体。另外,我们只是对新闻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像北京、上海、广东的媒体比较发达,曝光的问题就更多,但不会推出这些地方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严重的结论。
记者:你觉得作为一个民间网站,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现状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吴恒:虽然现在媒体报道很多,但我发现身边很多人,有人觉得是媒体在夸大,有人已经绝望,觉得吃什么都不安全。我觉得解决食品安全的第一步就是要正视问题,了解其严重性。很多造假的生产商都不吃自己生产的食品,但你不吃自己的毒馒头,总会喝牛奶、吃红烧肉、用毒胶囊。每个人,包括造假的食品生产商不能置身事外,希望他们通过网站了解到这一点,不再造假,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