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夏国锋
国际护士节
洁白的燕帽,象征着圣洁的天使;燃烧的蜡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他们就是被尊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他们接触病患时间最长,工作量大,同时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然而,如今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对护士的工作不够理解。5月12日,本报记者兵分六路,深入到我市六家医院,亲身体验了部分护士的工作过程。
“每天出门前,我都会习惯性暗示自己放松一点儿,把最美的微笑带给患者。”5月11日,市中医院精神康复中心的护士陈平玲在谈到对工作的感受时说。
今年22岁的陈平玲是康复中心里年龄最小的护士,来这里工作之前,她做足了思想准备,可上班后她仍然经历了很长一个适应过程。“在这里工作,每走近病房区一步,紧张感就会多一点,因为我们既要看护好病人又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陈平玲说。
压力很大很“受伤”
市中医院精神康复中心精神科的牛春甫副主任说,精神病科的护士不同于其他科室的护士,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神病患者在一起,时刻观察患者的情况。在这里,遭到患者辱骂甚至挨打是常有的事,护士的压力很大。可他们常常不被社会理解,经受着异样的眼光。
“我们中心有5名男护士,5名女护士。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50多岁。”护士长孔凡文说,当班护士每天8时接班,随后要查看患者的情况,为其整理病床,进行基础护理和相关治疗。按照要求,这里一般不让家属陪护,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护士都要照顾到。
“下午完成相应治疗后,我们组织患者开展活动,如看书、下棋、看电视等,以此防治患者社会功能退化。晚上还要指导或帮助患者做生活护理,看电视等,20时30分后患者休息。患者睡后,护士每隔15分钟查房一次,防止病人出现意外。由两人值班,他们一晚上不能睡、不能躺,只有不停地巡查,直到交班。”孔凡文说。
在病房区,48岁的老护士齐宁的小拇指和无名指根部的疤痕引起记者的注意。她说,这是去年给一位病人输液时,稍没注意,她的手就被病人咬住了,当时就把肉都咬烂了,这让她至今仍心有余悸。
“我最对不住的是父母,他们每天被病人骂一遍;最感谢的是爱人,他一直默默地支持我,帮助我缓解工作上的不良情绪。”齐宁说。
看护患者像对待亲人一样
“来这里住院的人,多数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情感障碍等,他们多疑、妄想,很多患者具有攻击性,家属管不了才送到这里。只要是送到我们这里,即便再困难,我们也要尽力治好他。”孔凡文说,精神病患者不同其他患者,需要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得好,病人康复得也快,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像对待亲人一样看护患者。
孔凡文介绍,患者从洗头、洗衣服、剪指甲到起床、睡觉都是在护士的监督下或协助下完成,如果是木僵的患者,翻身擦洗、喂饭等都得护士做。“病人不能离开护士的视线,这个工作枯燥无味,像全职保姆一样,没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绝对干不好。”孔凡文说。
护士田庆科说,在这里要把患者当成朋友,尽可能多地了解患者,这样就不会被他们怪异的表情影响,也会减少被咬伤、踢伤或抓伤的几率。此外,了解患者也有助于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患者一分钟前可能是安安静静的,一分钟后就可能发病,这需要护士有很强的责任心,同时熟知患者的病情。”护士齐宁说,不怕病人乱,就怕他们静,如果病人安静了,就要立即查看他们是不是犯病了,或吃了什么异物没有。总之,要像看孩子一样照料他们,知道他们想什么,哪里不舒服。
很正常,不会被“精神病”
在精神康复中心工作久了,护士的性格会不会发生改变,会不会被“精神病”?
“这个可以放心,我们不会被‘精神病’的。之所以有人担心,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不了解。”孔凡文说。
孔凡文介绍,首先大家从事这一专业,清楚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懂得自我调节;其次大家通过定期减压会,工休座谈会、户外运动、素质拓展等把不良情绪释放掉了。
“只要把心态放平,是没问题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大家都不干这一行,这么多患者谁去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从事二十余年康复护理的护士杨建新说,虽然自己曾多次受伤,也有过换工作的想法,但当看到经过自己护理过的病人幸福地回归家庭和社会时,他很欣慰,因此坚持了下来。
“精神科的护士们,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容易受伤,容易被人‘另眼看待’,但他们仍然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我价值,他们值得大家尊重和社会重视。”孔凡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