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5日在居庸关长城举办的“长城长,中华魂”——长城保护宣传暨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发布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公布了这一重要数据。
童明康表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2006年颁布实施的《长城保护条例》,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并将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作为首要工作任务。2007年,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合作开展了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并组织持续推进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
他介绍,根据长城资源调查成果,国家文物局经过各省申报、专家审核、各省复核和专家委员会集体评审的严格程序,于今年5月批复完成了长城认定工作。认定长城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童明康说,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的完成,使有关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保护管理现状,明确了各类长城遗产的范围和属性,确定了长城的保护身份和法律保障,为深入推进长城保护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投入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为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他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长城“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基础工作和长城保护队伍的能力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长城保护管理体系;编制完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实施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全面排除重大险情,基本解决长城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国家文物局:长城遗址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明长城人工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好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国家文物局5日上午在居庸关长城发布了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出席发布会的专家表示,运用田野考古、当代先进科技手段等完成的长城资源调查,是对长城“家底”的全面摸底,为全面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国家文物局提供的报告指出,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长城仍然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人为破坏有加剧趋势。目前,长城在保护、研究、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法人违法现象严重,个别地方和部门在基本建设、长城资源利用等工作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随意开挖、破坏长城;二是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地方群众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在长城上取砖取土、平整道路、种植农作物等现象较为严重;三是保护基础工作相当薄弱,由于长城大多分布于边远偏僻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管理能力差,其“四有”基础工作(即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管理机构或人员)进展缓慢;四是研究水平总体不高,研究力量较为分散,针对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保护维修、展示、监测和管理方面的具有重大影响并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界广泛认同的学术成果不多。
报告称,受长期以来的地震、洪灾、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和上述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长城遗址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人工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好,而74.1%保存状况较差或者差,甚至只剩下地下基础部分。有大量长城遗址存在坍塌、倾斜等重大险情,抢救保护这些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已刻不容缓。
国家文物局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要按照险情的轻重缓急程度,组织技术力量分批开展长城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在具有重要价值或已开放参观的长城段落设置必要的安防、避雷和围栏等保护设施,建立长城监测预警系统,基本排除大的险情隐患,确保调查认定的长城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使长城保护总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