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血糖电池
可植入大脑控制假肢
学外语=学“读心术”?
治疗失眠抑郁症
中医联合抗肿瘤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6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外语=学“读心术”?

 

  语言就是力量。学会一种语言,可以了解世界,更能理解他人。

  大脑会因每个人的经验

  而被塑造成不同的形态吗?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对这个问题的肯定性答案深信不疑。然而,这个结论却陷入了一个逻辑陷阱——是千奇百怪的经历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大脑还是独特的大脑功能赐予了我们迥异的人生?

  音乐天才的大脑就和常人不同。但究竟是因为长时间的音乐训练导致了这种不同,还是这种独特性使他们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研究音乐并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这毕竟属于文艺青年的小众活动。对普通青年而言,很难判断不懂音乐究竟是先天缺乏音乐细胞还是后天没有系统学习。

  相比而言,对双语者(一般指能够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人)的研究却有所不同,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双语的学习源于生活中使用两种语言的必要性。当处在一个双语的环境中(如移民家庭)时,出于交流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学习另一门语言,不管是否有天赋,都得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而如果处在一个并不需要双语的环境中,即使是一位语言天才,也不会成为一个熟练的双语者。

  基于这种观点,在针对双语者的研究中,如果能发现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就击破了这种逻辑陷阱,证明经验对大脑的塑造作用。

  双语者不易发生“自我中心偏差”

  实验结果显示,在这46名参与者中,有19人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第一反应是注视安娜放东西的篮子,而不是物品实际所在的盒子,表明这19个人在对他人的想法作出推测时,更多的是考虑他人所处的情境与接触的信息。在这19人中,有13名是双语者,经过统计分析证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双语者在对他人进行理解时,更不容易发生“自我中心偏差”。但在回答问题的反应时上,两组并没有差别。由于这个反应的理解非常简单,即使第一注视点存在偏差,也可以通过大脑的快速反应弥补回来,但他们眼睛扫视的轨迹显示了他们真实的反应倾向。

  虽说双语者和单语者都能在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测试中得出正确结论,但双语者能够凭借正确的反应模式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而对于单语者来说,他们还需进行二次反应,才能意识到他人的处境,再据此对他人的心理状况作出推断。

  所以,学一门外语掌握的可能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读心术。(据果壳网)

  错误信念组看到:安娜把她的洋娃娃放到了篮子里,然后就回家了。萨利把安娜的洋娃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到盒子里。当安娜回来时,她会到哪里去找洋娃娃?

  正确信念组则看到:萨利把她的玩具马放到了盒子里,然后就回家了,安娜想把洋娃娃放到篮子里,但她发现篮子已经填满了,所以她也把洋娃娃放到了盒子里,当她第二天回来时,她会到哪里去找洋娃娃?

  接着参与者观看了一段描述上述故事的短片,并伴有语音讲述。

  当故事讲完后,电脑屏幕上会出现安娜的形象,以引起参与者的注意。接下来,问题逐字出现,当呈现到动词“找”时,篮子和盒子两个容器会出现在屏幕上方的两端。此时,摄像机开始记录参与者的眼动轨迹。所有目光停留时间超过100毫秒的点都会被记录下来。

  研究者认为,如果这些点集中在篮子上,说明他们是在按照安娜的观点进行思考,如果这些注视点集中在盒子上,则说明当自己接触的信息与他人不同时,这些参与者更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同时,记录的还有参与者回答问题的反应时间。

  双语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吗?

  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双语者在行为抑制、对行为的监控、注意力的转换等认知活动中存在明显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幼儿期和老年期最为显著(青壮年时期由于处在认知能力的顶峰,出现了“天花板效应”,很难体现出双语者认知能力的优势)。

  双语者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势,都和我们大脑的中央执行系统密不可分,而大脑主要负责这一功能的区域就是前额叶。

  通过在功能性磁共振等对大脑机制的研究,也能发现双语者在进行非语言的任务时,大脑的功能性改变(前额叶会被更多地激活)。

  与大脑中央执行系统关联的一些能力还包括“心理理论”。

  “善解人意”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擅长理解他人的人,但是心理学家们则有另一种恭维的方式——这个人拥有很强的“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也称为“常识心理学”,是一种对其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感知和推论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读心术”。研究者们通过之前的结论推断,双语者在“心理理论”上存在优势。

  双语儿童在同龄人中显现出了出色的对他人的理解能力,这已经初步证实了这个推论。但是,研究者们更期待在成年群体中发现这种现象。掌握两种语言的成年人是否比其他成年人更懂得“读心术”呢?

  和单纯的儿童相比,成年人的心理活动要复杂得多,“读心术”也更为完善,因此对成人“心理理论”的测量更难进行。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费尔南德斯和戈拉伯格使用了巧妙的范式(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者总共招募了46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一半是双语者。他们基本在3岁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

  参与者被告知要完成一个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任务。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和儿童进行对照的普通成年人参照组。

  实验开始,首先是熟悉材料。材料是涉及对他人想法进行推测的小故事:

  安娜和萨利是幼儿园的孩子,她们每天回家之前都要整理好自己的玩具。

  随后的测试被分成了两部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