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链接>>>>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1912年,蔡元培与家人在德国合影。
 

  说起蔡元培,有两件事令人不能忘怀:一是他在北大,二是他与“五四”运动。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中国教育革新的第一人。

  蔡元培一生结过三次婚,有两个女儿和五个儿子,长子6岁夭折。蔡睟盎和蔡怀新、蔡英多是第三位夫人周峻所生,目前,只有这三位子女还健在。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法大学校长。他一生清廉正直、热衷于教育事业,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每一次婚姻都令他刻骨铭心,他的爱情生活似乎每次都趋于完美,然而又匆匆逝去,或许,这也是一种残缺的美。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却也情深

  

  蔡家几代书香。1889年,21岁的蔡元培高中举人,一时间锣鼓喧天,举家欢庆,这也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婚姻。这次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当时的蔡元培虽有了一些新思想,但还不足以与封建习俗抗衡,只得逆来顺受。

  

  思想相差甚远,摩擦不断

  

  这位夫人叫王昭,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大家闺秀。婚前,她与蔡元培素未谋面;婚后,两人摩擦不断。在最初的几年里,蔡元培只是义务性地待在妻子身边,当个所谓的丈夫。

  从1890年到1894年,蔡元培从贡士、进士及第、翰林院庶吉士直到翰林院编修,亲眼目睹了清廷的腐败。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遭到毁灭性的失败,更加剧了蔡元培新思想的萌生,他逐渐摒弃了封建的旧传统。他与王昭之间的摩擦也日甚一日。生活中,王昭改不了旧式妇女的习俗,总称蔡元培为“老爷”,自己是“奴家”,这让蔡元培很厌恶。很多次,蔡元培纠正夫人说:“你以后可不要再叫什么‘老爷’,也不要再称什么‘奴家’了,听了多别扭呀!”而王昭总是温顺地说:“唉,奴家都叫惯了,总是改不过来呢。”

  1894年,长子阿根降生,蔡元培全家有了一丝喜悦。夫人坐月子期间,蔡元培留在绍兴家中悉心照顾。蔡元培回北京后,王昭携子不畏艰险到北京与蔡元培相聚,让蔡元培颇为感动。

  当时王昭初到北平,有些“水土不服”,阿根也时有不适,蔡元培专门雇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女仆承担家务,自己也在工作之余陪夫人及阿根到医院就诊,恪尽为夫为父之责。

  1898年,蔡元培的次子无忌在北京绳匠胡同出生,家庭更添喜悦,蔡元培越发觉得应该改善他与王昭之间的夫妻关系。

  

  感情好转,夫人却因病早逝

  

  1900年,蔡元培逐渐接受西方新思想后,辞官回乡办学,并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

  为帮妻子破除封建枷锁,他写了一份饱含民主与自由的《夫妻公约》,希望调整他与王昭的关系。公约中详细说明了夫妻关系分目交、体交与心交,特重心交。所谓心交,指夫妇同心,两情融合等。王昭渐渐理解了《夫妻公约》,不再缠脚,也逐渐破除了对鬼神的迷信。

  此后,蔡元培与王昭的夫妻生活越来越和谐。他曾告诉好友:“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加焉。”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夫妻感情越发融洽之际,王昭突然染病,不久便病重身亡。

  悲痛欲绝的蔡元培,为夫人王昭写下了祭文与挽联,沉痛悼念,称颂她有“超俗之识与劲直之气”,赞扬她淡于名利,恪尽妻子、母亲之责,不以丈夫中进士、点翰林为喜,不为丈夫辞官回乡而怨。

  【第二次婚姻】

  因画结缘,夫人积劳成疾去世

  痛失爱妻的蔡元培寄情于工作。然而他刚满32岁,又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颇具名望,所以,上门提亲的媒人一时间踏破了他家的门槛。蔡元培则对这种旧式封建“提亲”不屑一顾,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写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消息传开后,媒人们顿时退避三舍。

  

  赏画识才女,心向往之

  

  蔡元培在杭州办学时,有一天受邀到朋友家做客,无意中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蔡元培便向朋友打听此画出处。原来,作者是一位女性,名叫黄仲玉。黄仲玉自幼随父宦游,聪颖过人,尤好丹青。父亲很爱这个女儿,反对给她缠足,并支持她的爱好。后来,她竟通过自学,掌握了诗、书、画诸法,所画兰、菊,有天然之趣,街邻呼她为才女。后遭时乱,父失职流落江湖,黄仲玉遂卖书画以补家用。听完朋友的介绍,蔡元培对黄仲玉心生爱慕,朋友便问道:“孑民兄,征婚启事贴出已一年有余,不知是否已经找到意中人?”见蔡元培摇头,朋友便直言:“天足,识字,敢再嫁,此女子(指黄仲玉)可否?”蔡元培看着黄仲玉的画笑而不语,朋友见状便说:“我一定要把她介绍给你认识。”

  

  婚后夫人任劳任怨追随左右

  

  在朋友的撮合下,蔡元培与黄仲玉一见如故。当黄仲玉得知蔡元培的择偶标准后,更对其人品与见识肃然起敬,二人志同道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的第二次婚礼。

  婚后,蔡元培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并被推为总理。黄仲玉则随蔡元培赴沪,于登贤里爱国女子小学任教师。生活中,夫妇二人相敬如宾,感情甚是融洽。1903年,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而黄仲玉任一直追随其左右。

  

  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1904年至1907年,蔡元培的女儿威廉和儿子柏龄先后在上海与绍兴出生。1912年,黄仲玉携子女随蔡元培赴德国。1913年6月,蔡元培夫妇应孙中山先生之邀,回国参加“二月革命”。 9月,因革命失败又双双流亡欧美各国。

  1916年10月,蔡元培应邀就任北大校长而回国。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黄仲玉放弃了自己的书画爱好,倾力照料丈夫,抚育子女,操劳家务,终致积劳成疾。

  1920年底,蔡元培又赴欧洲等地考察,为了不拖累丈夫,黄仲玉住进了北京一家由法国人开办的医院。不久,黄仲玉一病不起,在医院去世,而蔡元培正在赴欧途中。

  黄仲玉的去世对蔡元培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在《悼亡妻黄仲玉》一文中写道:“累汝以儿女,累汝以家计,累汝以国内国外之奔走,累汝以贫困,累汝以忧患,使汝善画、善书,为美术工艺之天才竟不能无限发展,而且积劳成疾,以不得尽汝之天年。呜呼!我之负汝如何耶!”《悼亡妻黄仲玉》后被收入中学课本,成为抒情散文的典范。

  【第三次婚姻】

  最后一位夫人

  与他年龄相差22岁

  

  虽然蔡元培的爱情生活暂时一片空白,但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在北大任校长期间,蔡元培革新北大,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五四”运动中还大力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忘年新结闺中契

  

  逐渐衰老的蔡元培需要有人照顾,在工作之余也需要有人跟他说些知心话。百般思量后,54岁的蔡元培决定续娶。当时,蔡元培很简单地提出了自己的择偶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成为研究助手。这时,一个叫周峻的女孩走进了蔡元培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在上海成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早年的周峻勤奋好学,蔡元培的讲座她都无一遗漏地去听,久而久之,周峻了解到蔡元培的人格思想,越发敬佩与热爱蔡元培。

  蔡元培与周峻相识后,因两人志趣相投而陷入热恋,蔡元培重新找回了活力。二人订婚时,蔡元培满怀深情地写道:“谨以最纯洁最诚恳之爱情与周峻君订婚。”当时的蔡元培和周峻相差22岁,在很多现代人眼中也是不可思议的。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两人互赠贺诗

  

  婚后第10天,辞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与周峻携子女在上海黄浦码头乘波楚斯号船赴欧洲学习,蜜月也是在海上度过的。旅欧的日子里,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一家人其乐融融。蔡元培与周峻都喜欢吟诗,两人时常联句、唱和,过生日时必互赠贺诗,表达爱慕之情。周峻时常为蔡元培描摹,后来创作了一幅倾心之作《蔡元培半身像》,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可见夫妻情深。

  美好的时光总显短暂。1940年3月5日,已近垂暮之年的蔡元培在香港因病与世长辞。 (据《党史文汇》报道)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