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韩文雪 实习生 程姣姣
心提示
核
新区主干道两旁分布着许多造型独特的分类垃圾箱,这些分类垃圾箱上都标识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意在提醒市民扔垃圾时分类投放,为垃圾回收再利用提供方便。分类垃圾箱的使用情况如何?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如何?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7月30日上午,记者在新区华夏南路、淮河路、兴鹤大街等路段都见到了写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的分类垃圾箱。记者随机走访发现,没有一个分类垃圾箱中的垃圾被分类放置,都是各种果皮、纸屑、塑料瓶等混杂着放在一起。
在新区华夏南路中段,记者看到一个小伙子拿着一瓶饮料边走边喝,喝完后,随手丢进了路旁的垃圾箱中,根本就没看垃圾箱上的分类标志。
随后,记者来到新区淮河路上,见到临街一家店铺里走出来一个40多岁的女士,手中提着一袋西瓜皮,走到垃圾箱前,扔进了标有“可回收”字样的箱筒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类似情况非常普遍。虽然街头的分类垃圾箱很多,但是真正将垃圾分类投放的市民非常少,许多不可回收的烟头、果皮、烂菜叶等被扔在可回收的箱筒内,而可回收的广告单、饮料瓶却“躺”在不可回收的箱筒内。
记者了解到,正是部分市民的随手一扔,这些分类垃圾箱才成了摆设。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那么,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到底如何呢?记者在新区新世纪广场附近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
“前几年,新区刚装上分类垃圾箱时,每次扔垃圾时还会想想该往哪个箱筒里扔,可时间一长也就懒得想了,通常都是随手一扔了事。”新区王女士告诉记者。
“垃圾分类投放,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过,平常觉得扔到垃圾箱里就行了,其他的没注意。”家住新区华夏小区的李先生表示。
“塑料、废旧报纸等属于可回收垃圾,果皮、剩菜剩饭等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其他的就不清楚了。”对于垃圾分类的问题,几位市民都表示不是很清楚。
“有时候也想进行垃圾分类,不过具体的分类还真搞不清楚。比如玻璃瓶,在我印象中应该是可回收物,可现在许多收废品的都不收,把我都搞迷糊了。”50多岁的李女士说。
“分不分都一样,最后还不是被环卫工人收到一起给拉走了!”部分市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记者调查了解到,多数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很淡薄,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很多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界限并不清楚。
环卫工人混装清运垃圾
走访中,记者看到,许多环卫工人在清运垃圾时,将从垃圾箱中清理出来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统统倒在了一辆垃圾车里拉走,并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
在新区华夏南路,当记者询问一位环卫工人是否对垃圾进行分类时,该环卫工人说:“我干这一行都12年了,垃圾清运时从未对垃圾进行分类。虽然前几年换成了分类垃圾箱,但没有人要求我们对垃圾进行分类。再说,每个环卫工就一辆垃圾车,没有办法分类。”
在新区华夏南路和淮河路交叉口以东的路段,记者看到一位环卫工人把已经装满的垃圾车推到了马路对面的垃圾中转站。一名中转站工人用铁锹把车上的垃圾都卸到了垃圾罐里,也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
“这些垃圾都被运到了垃圾处理厂。至于垃圾是否进行分类,我们就不知道了。”垃圾中转站的工人告诉记者。
我市尚无
垃圾分类处理厂
记者联系了淇滨区环卫处的一名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坦言,目前,我市的生活垃圾并没有进行分类处理,因为我市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和处理厂。“新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在200吨左右,环卫工人清理后会送到附近的垃圾中转站,最后全部运到蔡庄生活垃圾处理厂填埋。”
“目前,新区的垃圾中转站分为地坑式和室内压缩式两种。室内压缩式中转站将垃圾压缩成块,能减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我们目前正考虑将地坑式垃圾中转站逐步淘汰,更换成室内压缩式中转站。另外,我市正筹备建立一个建筑垃圾处理厂,这对于我市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分类会有所帮助。”该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投放、收集、运输和填埋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要求,才能真正达到垃圾分类的目的,这其中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必要的技术支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垃圾在被运到垃圾处理厂之前,已经经过了部分市民、拾荒者、环卫工人等层层过滤,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已经被留下卖给了废品收购站,真正到垃圾处理厂的垃圾有回收价值的已经很少了。”
该负责人表示,进行垃圾分类处理,需要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资金、技术的支持等多方面条件。“只有多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并成熟了,或许分类垃圾箱才会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