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留安和他的留守儿童之家
记者手记: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5年来,他为农村孩子建设活动中心倾其所有
庞留安和他的留守儿童之家

  休息时间,孩子和支教大学生(左一)交流。
 

  □晨报记者 席适之 实习生 马龙歌/文 记者 张志嵩/图

  3万多元投入中心建设

  

  8月3日,在石佛铺村,记者见到了庞留安。庞留安40多岁,衣着朴素,黝黑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记者还未走到青少年活动中心,便听到阵阵歌声。“今天下午要举行歌唱比赛,孩子们正在准备呢。”庞留安流利的普通话中,透露出无限的热情。

  来到活动中心,记者仔细打量了一番,这个两层小楼前的院子空间不大,但打扫得十分干净,院子北侧有两棵柿子树,柿子树下一盆盆太阳花开得十分耀眼。“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院子里下棋、做游戏。”庞留安向记者介绍。

  上午9时许,孩子们都在这里的教室中认真听课,只见他们一个个笔直地坐在板凳上,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暑假期间,这里来了三批大学生支教团。这不,第三批支教的大学生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庞留安说,这个活动中心自创建以来,不少高校的工作人员都主动联系他,每年都有优秀的高校学子来这里支教,孩子们与外界的交流增多了,见识更广了。“目前,这里成为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庞留安说。

  记者发现,这里的小楼共分上下两层,其中的两个大房间是教室,另外两间是书屋和阅览室。为完善这里的硬件设施,庞留安今年出资3万多元,新增了一间厨房和一间宿舍,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他还将一楼和二楼之间的楼梯改成更安全的样式。

  

  铁链和旧轮胎做成的秋千

  

  10时20分,这里的体育活动课开始了,在支教大学生的带领下,孩子们赶往100米外的“操场”。

  一路上,他们排着队、唱着歌,欢快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其间,个别淘气的孩子争抢起了体育用品框里的乒乓球拍。“天宝,放回去。”庞留安不时喊着孩子们的乳名。

  在一个由灰色石墙围成的大院外,庞留安打开了“操场”的大门。这个院子长宽约有40米,坑洼不平的土地上长满杂草,院中勉强可以作为体育设施的就是两个砖砌乒乓球台和一架由铁链和轮胎做成的秋千。

  据庞留安介绍,这个“操场”是他2008年开始筹建的。当时,他为了得到这块地,还跟附近村民发生过争执,后经过协商才顺利解决。他用砖石砌起了围墙,把这个“操场”圈了起来。“场地虽然简陋了些,但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庞留安说,等将来资金充裕了,他还要在这里修跑道、建沙坑,增添两个篮球架。

  60多个孩子来到“操场”后,在支教大学生的指挥下排起了队,随着口号做起了热身操。记者发现,尽管他们的姿势各不相同,却有着十二分的认真,专心完成每一个动作。

  做完操之后,自由活动开始了。几个女孩同时奔向场地南侧争抢秋千。这一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一个约2米高的铁架下,两条轻微生锈的铁链拴着一个直径约1米的旧轮胎,一个孩子在上面荡着,四个孩子一旁等待,“1、2、3……”她们齐声数着,“10。”

  原来,她们之间早有约定,每个人上去只能荡10个来回,在这个简易到极致的秋千上,她们轮流享受着短暂的美好。

  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

  

  “活动中心现在有64个孩子。”庞留安对记者说,他们的年龄在6岁~12岁之间,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这些孩子多数和爷爷奶奶同住。“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脱离教育,他们就会孤独寂寞,到外面模仿成年人吸烟喝酒,甚至会学到更多社会上的恶习。”庞留安说,每当他面对孩子们好奇、无知、渴望知识的眼神时,一种关爱之情就油然而生。

  申亭芳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不幸的是,今年年初,爷爷和奶奶在两个月内相继去世,这让申亭芳稚嫩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打击。“当时,她哭了好几天,后来我就把她接到了我们这里。”庞留安说,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下,申亭芳很快走出阴影,不但学习成绩没有下降,还被县妇联评为“优秀留守儿童”。申婷芳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我会听庞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将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爷爷奶奶的坟前拜祭。”

  “6岁的王雨洁以前十分自闭,上课时她总是低着头,别人说话也不理。后来,我在上课时一直提问她,让她和别的孩子互动,下课后找她聊天,逗她玩。通过这些方式,她慢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变得开朗了。”庞留安说,还有王向兴、王振兴兄弟俩,由于弟弟王振兴平时无人看管,哥哥王向兴既要学习又要照看弟弟,弟弟在哥哥的影响下逐渐懂事了。

  庞留安说,农村的硬件设施差,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场所少,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据了解,十几年来,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庞留安设立了活动室、图书室、作品展览室;购买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人传记、爱国主义教育影视光盘及象棋、跳棋等文体活动器材;还订阅了多种杂志,购买了爱国主义教育影视、戏剧、歌曲光盘,累计投资十几万元。

  支教大学生

  被深深感染

  

  “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开始还觉得是在炒作,但这几天体验了对留守儿童支教的生活,我彻底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安阳师范学院支教大学生董铭对记者说,有一次,有个孩子没有来上课,他们出于关心便在放学后来到了这个孩子的家中。“找到他我才发现,原来因其父母不在家中,平时负责照顾他的年迈的奶奶又生病卧床,别说没有人来送他上学了,他们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留守儿童的生活。”董铭说。

  “对庞老师的这个事业我们早有耳闻,但来到这里和他一起‘作战’,才真正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支教大学生于英姿说,“他为孩子们做的每一件事都特别认真。这么多年来,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保护着身边茁壮成长的树苗,生怕他们受到一丝丝伤害。”

  “农村的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差,他们聪明可爱,只因条件不允许,他们的特长没能被及时发现。”一位支教大学生说,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让她深有感触,“有一个女孩对我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摸一下真正的钢琴。”

  

  守护者的担忧

  

  上午11时,到了孩子们放学的时间。回到活动中心,记者发现,部分书籍已经破旧,一些体育器材也不能再使用了。

  “我和爱人的年纪都不小了,儿子又去当兵了,学校就我们两个老师,就和这些用具一样,我们也有老的时候。”庞留安一边打理活动室一边对记者说,他因常年讲课、批改作业患上了颈椎病,他的爱人朱老师也因长期劳累患上了腰间盘突出和咽炎。“她每次腰疼得厉害,就先找人治疗,不疼了就继续工作。”庞留安说,特别累的时候他们想过放弃,然而每次看见孩子们,他们就无法停止,“孩子们快乐,我们也快乐!”庞留安说,他希望他的这个事业能够永远进行下去,在他心力不足时,可以得到包括活动中心硬件设施和留守儿童政策体制的支持。

  通往浚县善堂镇石佛铺村只有一条狭窄难行的土路。正是在这个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的村庄里,却有着这样的感人故事:15年来,一对农村教师夫妇,在自己创建的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里,为石佛铺村及周边村庄的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天空。每到节假日,留守儿童们便来到这个欢乐家园,学习、唱歌、画画、游戏……徜徉在他们童年的欢乐时光里。这就是庞留安1997年义务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