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学成“烧钱季”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年多花百倍
大学开学成“烧钱季”

入学对比“三大件”
上世纪70年代 被褥、脸盆、水瓶

 

  1979年,齐先生背着一个铺盖卷,只身一人到东北师范大学报到,而他的同学也基本如此。

  “我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家长送,都是自己买张半价学生票坐火车就来了。除了被褥和几本书,也没有啥可带的。”齐先生说,“讲到花销,可能就是开学后每人交了10来块钱的书本费吧。吃,学校每个月发饭票。住,学校宿舍不用花钱。穿,一套衣服穿几年。”

  据了解,在上世纪70年代,被褥、脸盆、水瓶是大学生开学必备的“三大件”。在当时,购齐“三大件”只要几十元,但是对于不少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依旧是无法满足的奢望。

  开学“账单”调查

  新生入学数码产品成消费大头

  

  一则《女大学生索要苹果三件套,2万元价格气哭母亲》的报道,让人们对大学新生入学的“烧钱”行情有了深刻了解。

  8月中旬,在北京中关村一家苹果产品销售店门前,一个即将去外地上大学的女孩儿来买数码产品,上来就要iPhone4s、iPad3和mac bo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超过2万元的价钱让她的母亲觉得吃不消,女孩儿不顾旁边正在哭泣的母亲,大喊:“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说完便扔下母亲,扬长而去。

  记者调查发现,高档数码产品逐渐成为大学生新宠。多家数码产品经销商表示,暑期销量上升明显,大学新生成为购买主力军,近3成产品由入学新生包揽。而在大学开学之前,很多商家也推出大学新生优惠活动,比如凭录取通知书可以减价几百元等。

  在大连理工大学贴吧里,一个“开学新气象,说说你都带了什么电子产品?”的帖子引来众多新生跟帖。“Angel-lover”列出自己带的电子产品:“新手机、旧手机、平板电脑、MP4、电子词典、电吹风。”“一切不难重头”则是“手机、PSP、电脑、无线路由器”。“晒晒悦光”是“卡西欧991plus(计算器)、手机、iPad、MP3”。“曾经的80人”更夸张,“手机1、手机2、平板电脑、MP3、台灯、吹风机、刮胡刀、运动MP3、akg耳机、小音箱、收音机、电脑,再加一显示器……未完待续……”

  

  大包小包 恨不得把家搬到学校

  

  除了高档数码产品,大学新生的“入学烧钱”行为还体现在各高校迎新现场随处可见的大小箱包上。为了孩子的入校行囊,家长花费数千元再正常不过。

  在东北财经大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个“南方的新生们,你们带了多少行李”的帖子,迅速引起大家响应。“昆仑君子”跟帖,“3套保暖内衣、两套外套、两件毛衣、1个围巾可保正常过冬,羽绒服到大连买。”自称从干旱内陆来的“千层酥”说:“我带了1件羽绒服、1件呢子大衣、两件毛衣、1件毛绒卫衣、1个针织背心、两条牛仔裤、3个短袖、1个短裙、1条长裙、1件长袖衬衫、1件牛仔外套、1个长外套……缺的就到大连买吧。我还带了被子!我可是从非季风区来的啊!”“Becary”跟帖说,“装了3个行李箱,被子是没地方装了,不过我装了一条薄毯子,夏天可以用,还有一套小清新的三件套。这样都免不了快递大军……什么都想带,各种小东西,笔筒、包包、书、专辑、水杯……”

  “话说,我带了一个大拉杆箱、一个旅行包、两个大麻袋……多吗?”“正常吧!”“小米独家”回复:“我比你带的还要多一个小拉杆箱,一个旅行包。”

  在网上流传的一份“东北财经大学专版新生必备生活物品大全”中,列有洗洁精、针线包、杀虫剂、百洁布、密封罐等54种生活用品,以及便条本、回形针、胶带纸等10种学习用品。一个叫“小清新”的网友则划分得更细,共包括餐饮用品9种、洗漱用品20种、学习用品22种、日常用品43种、备用药品11种、其他用品10种。

  分析

  学费、住宿费、生活费

  多重因素

  促进开学深度消费

  

  距离大学报到时间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家在广西的孙菲就和父亲母亲来到了大连。“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不放心。跟过来看看学校以及吃的住的情况,我们也能做到心里有数。”孙菲的父亲说,“大连是个有名的旅游城市,我们早来几天也是想全家人趁这个机会一起玩几天。”

  一起玩几天让孙菲的入学花费又增加了一笔开支。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大连各高校,大多数新生都是像孙菲这样由家人陪同来学校报到,这也额外增加了入学支出。在东北财经大学,一位新生竟然有6名亲属陪同前来报到。

  助推大学入学“烧钱季”的,还有学费、住宿费等必须交的费用。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学费每学年为5000元左右,需在入学报到时缴纳。各个学校住宿费用相差较大,但最少也需要上千元。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大学的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日常必需品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在大学新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家长对子女的关爱让“烧钱季”更加火爆,学生每月生活费基本都在千元以上。

  此外,商家的深度营销也对大学入学“烧钱季”起了助推作用,无论是网络热炒的“开学特惠”,还是现实中的“新生卖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家长的购买欲望。

  随着家庭购买力的增强,在大学新生入学“烧钱季”,一个新生最少也要花费六七千元,多的则达到十几万元,对于某些家境优越的家庭,轿车甚至也成为“新生装备”之一。

  (据《半岛晨报》)

  上世纪80年代 手表、收音机、钢笔

  沈女士1983年考入抚顺石油学院:“我上大学时,家里可没给我买任何东西。学校有助学金和补助,也不用家里给生活费。”程女士1986年考入大连海事大学:“我家里也是什么都没给买,都是学校提供的,不过家里每个月会给我50元到100元的生活费。”

  史女士1986年考入辽宁大学。“家里给我买了床被子,每个月给300元生活费,当时算是高的了。”史女士笑着说,“我报到的时候戴了块手表,让不少同学很羡慕。”

  上世纪80年代,收音机、手表、钢笔是大学生开学装备的时髦物件。史女士说,“在当时,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学生,家里会花100多块钱给买收音机、手表、钢笔,这在学校就算是很高档的物品了。”

  上世纪90年代 随身听、传呼机、照相机

  1992年,王先生考入吉林工业大学,随身带的东西就多了。“托运了一个大编织袋,自己还带着两个大包,衣服、鞋帽,甚至还有些家乡土特产。”

  这个时候,开始有家长送新生入校,不过大都是省内距离比较近的地方。高校新生开学装备费用开始走高,随身听、传呼机、照相机成了新的“三大件”。“我们都需要考英语四六级,学校给发了可以收听学校英语电台的耳机式收音机,但是还要听磁带呀,家庭条件差的就买个六七十元的单放机,有钱的就买个几百元的随身听,谁拿个‘爱华’,可是很有面子的。”

  随着高校活动和聚会的增多,许多学生都买了照相机,不过那个时候还都是胶卷相机。拿到底片后,同学们对着亮光挑选自己要冲洗的照片,也成为寝室里的一种乐趣。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方便沟通的传呼机一出现,就很快在大学校园里“火”了起来。因为需要使用充电电池,充电器也成为那个时候很多大学生的必备品。

  本世纪00年代 手机、电脑、MP3

  2007年,沈女士的女儿考入沈阳师范学院。“花了1万多元,给孩子买了手机、电脑和一些日用品。我每个月给她800元生活费,周六周日回家,每次走的时候还要给她带些东西回学校。”沈女士说,“2011年,孩子考上日本冲绳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后,每个月有近1万元人民币的补助,不用家里给生活费了。”

  进入21世纪,大学新生的开学装备更加多元化,“三大件”也升级为手机、电脑、MP3,置办齐全要花费5000元以上。学校宿舍基本都安装了固定电话,这大大方便了“传呼”一族,不过随着手机价格“平民化”,手机迅速取代了传呼机的位置。电脑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装备,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机房无法满足需要,宿舍里开始出现电脑。不过大都是组装的台式电脑,开始只能玩单机游戏,后来学校都装上了宽带,在宿舍也能上网了,这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电脑的普及。

  本世纪10年代 “苹果三件套”

  史女士的儿子今年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史女士说:“花了2万多元,iPhone、iPad都买了,每个月预计生活费1500元。”

  最近两年,大学新生的开学装备向数码化、高档化发展。在高校新生采购的入学装备中,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的花费占了大头。为了孩子上大学,家长动辄花费上万元。由iPhone4s、iPad3和mac book构成的“苹果三件套”成为许多“不差钱”家长的首选。

  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允许新生携带电脑,网线端口更是已经分布到每个宿舍。大学生电脑、手机等普及率已接近100%。手机在成为大学新生“必备品”之后,对于品牌的选择就凸显出来,拿一个“苹果”似乎更有面子,电脑也完成了从台式机到笔记本的转换。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