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中山大道进入鹤山区,看到滨河国际、南洋花园……一个个干净漂亮的新型居民小区正建设得如火如荼。你能想象得到吗?如今宽阔平整的中山大道,几年前还是一条煤灰遍地的水泥路,那时,道路两侧可不是高楼,而是大片低矮破旧的房子。
2009年,鹤山区将“旧城改造”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全面推进保障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两年多来,鹤山区的城区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5日,记者来到鹤山区旧城改造一线,亲身体验“后矿区时代活力新城”的勃勃生机。
每次来都能感受到变化
恰好有位同事在鹤山区长大,此次和记者一起过来采访。想起旧鹤山,再看看眼前的新鹤山,这位同事感慨万千:“我在鹤山区待了十几年,住的是低矮破旧、阴暗潮湿的砖瓦房。雨天,房间里要摆五六个盆子接水;冬天,墙上要贴一层一层旧报纸挡风,即使外边艳阳高照,屋里也是阴冷潮湿。”
“现在隔一段时间就要回老家一趟,每次回来都能感受到鹤山的变化,这儿多了一个小区,那儿多了一家企业,街道越来越平整,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作为一个生在鹤山、长在鹤山的人,这些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间。”同事笑着说。
作为典型的“依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区,鹤山区受资源城区固有的“先生产后生活”发展模式和中心城区连续搬迁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成为全省较为特殊的集老区、棚户区、矿区、采煤沉陷区于一体的“有区无城”的城区。
为改变这一局面,2009年鹤山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新老城区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将旧城改造作为全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打捆开发、整体推进”的旧城改造模式。
2009年10月、2011年4月,鹤山区分别与江苏王房集团、河南祥发房地产开发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投资近60亿元对鹤壁集、中山片区和杨邑片区进行打捆改造开发。
“零距离全天候”服务,手机成了24小时热线
涉及整个城区的大规模改造,最主要的难题就是资金。“争取资金就要进行市场运作,市场运作需要找发展成熟、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经过多次研究,我们选择了江苏王房集团这个具有丰富旧城改造经验的企业。然而,王房集团先后6次考察后,得出‘这个地方不能开发,如果开发只赔不赚’的结论。”鹤山区住建局局长索三吉向记者介绍,为了争取王房集团,鹤山区多次与该集团领导沟通,提供了“零地价”、“零距离服务”等优惠政策。在鹤山区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也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王房集团最终决定入驻鹤山。
为了服务好企业,服务好旧城改造,鹤山区专门成立了旧城改造指挥部,指挥部和王房集团共处一个大院,每个人跟一个项目,为企业提供“零距离全天候”的服务。
鹤山区旧城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张建国说:“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的工作时间就是‘5+2、白加黑’,工作人员的电话就是24小时服务热线。”
让鹤山人在新社区住得更加舒心
为了让深山区的群众顺利进城,鹤山区政府提供补贴等优惠措施,让这部分居民可以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购买房子。
保障房的分配问题,是入住新社区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为了让群众在分配房屋的过程中体验到公平公正,鹤山区制定了一系列机制、政策,确保阳光操作、公平分配。对于申请人提出的保障房申请,由辖区办事处签字盖章,再由区房管部门一家一户审查,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符合条件的在所辖地公示,在抓号过程中聘请公证部门全程监督管理。
旧鹤山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公共服务功能滞后,为了让居民在新社区住得更加舒心,配套基础设施也在马不停蹄地建设中,道路改造、水电管线、天然气管网、城市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正在不断推进,一座座崭新的学校、医院、广场、购物中心、文化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新鹤山。
在鹤壁集镇惠民二区,记者遇到了原鹤壁集镇王荒村村民王女士,她告诉记者,算上原来的旧房子,她没花多少钱就住进了近100平方米的新房,现在水电都不用愁,比在农村方便多了。“小区环境也非常好,就医、出行、购物、孩子上学都方便了,现在全村人基本上都搬进了新楼房。”
2009年~2012年,鹤山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39个,共25120套新居,建设面积159.3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50余个,极大地改变了鹤山区的面貌和人居环境,吸引了更多鹤山人移居新城、定居鹤山。一座富裕、宜居、生态、和谐的“后矿区时代活力新城”正在豫北大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