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王帅 实习生 王坤
核心提示
《“十八谈”映象版·鹤壁篇》7月4日晚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闻频道播出,演播大厅的桌子上有个高约40厘米的黑釉剔刻花“仙鹤献瑞纹瓶”,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出自鹤山区鹤壁集镇一位瓷器工艺师之手,瓶身有6只仙鹤口衔灵芝和蟠桃,凌空展翅,预示着我市两县三区发展蒸蒸日上,象征着古老的淇河焕发着青春活力。
提到鹤壁瓷器,总也绕不过鹤壁古瓷窑。位于鹤壁集镇的鹤壁窑是宋代北方规模最大的民窑,其繁华始于晚唐,宋金时期达到鼎盛,元代急剧衰落。时代巨变,时至今日,窑火依然生生不“熄”,鹤壁窑今日重焕光彩。
9月5日,记者再次走进鹤壁集,找寻古陶瓷的今天。
鹤壁窑遗址将建遗址保护公园
鹤山区委宣传部办公室内摆放着两个黑釉瓷瓶,见记者盯着瓷瓶看,一名工作人员自豪地说:“这瓶子是本地一家陶艺文化公司生产的,还有些高档瓷器被作为特产送给外地客人。”
《鹤山区志》(1061年~1987年)中记载: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辖区的鹤壁集羑河两岸。窑址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650米,是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来此调查时发现的,挖掘清理出大量器物,这些器物以白釉器居多,黑釉器次之。
鹤壁窑遗址的挖掘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人士,许多专家到此考察,最后鉴定鹤壁窑遗址是国内民窑连续烧制时间最长的遗址,1963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鹤山区开始旧城改造,拆迁涉及古遗址保护问题。“我们清理出3.4万平方米的遗址空地,准备在此建一个遗址保护公园。目前,已经进行了先期勘探,《鹤壁集古瓷窑保护规划》正在制定,在保护范围内,将建设展览馆,并重现当时的制作场景。”鹤山区旅游文化局局长李丙国说。
现在烧制陶瓷更节能环保、省时省力
本文开头提到的仙“鹤献瑞纹瓶”,其创作者叫张卫国,他也是鹤壁柏灵陶艺文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鹤壁集镇新华街东段的鹤壁工业中专,鹤壁柏灵陶艺文化有限公司就设在校园内。
在一排活动板搭建的生产车间内,记者见到了正在指导学生刻花的张卫国。
几十个初具模型的陶胚整齐地摆在地上,两名年轻女孩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刻笔,一会儿工夫,一组菊花就呈现在瓶身。
“这是给咱市一家酒厂做的酒瓶,算是大批量生产。”张卫国拿着一个已经烧制好的黑釉酒瓶说,这也有工艺品的价值。
当张卫国领记者到一个长方体状的大锅炉前说“这就是烧制瓷器的窑”时,记者对烧造窑的印象彻底被颠覆了,在记者的印象中,烧造窑跟砖窑厂的烧砖窑差不多。
烧造窑内被耐高温的白色石棉瓦覆盖,四周是液化气燃烧口,张卫国说:“原来用煤烧瓷器,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现在,改用液化气烧,12小时瓷器就能出窑,而且节能、环保、省人力。”
既有传统工艺瓷器,也有现代装饰陶艺品
在去陈列室的路上,记者问起公司的研发团队,张卫国笑着说:“公司2009年11月开业,前期研发阶段,作品都是我创作的。今年开始打开市场,走商务礼品瓷路线。”
走进十几平方米的陈列室,各式瓷器映入眼帘,有黑底绘画铁锈花“缠枝牡丹纹荷口瓶”、白底黑花铁锈花“龙纹坛”、白釉刻划花“蝶恋富贵纹瓶”和“富贵牡丹盘”、红绿彩“水禽鱼纹瓶”等沿袭传统刻画和烧造手法的工艺瓷器,也有实用性的茶具、文房四宝用具、陶艺灯等现代装饰陶艺品。
“鹤壁窑的瓷器很有特色,鹤壁集拥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煤、水、釉土,不用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就能烧造出釉色天然、多变的瓷器。南北方的瓷器风格有很大差别,这跟天气、温度、刻划技法、烧制法以及作业环境的差别有直接关系。鹤壁窑瓷器是湿胚上釉,手工雕刻、一次烧造成功,要比烧制南方瓷器困难。”
记者注意到有4个“仙鹤献瑞纹瓶”,如果不仔细看瓶身的图案,像是一件作品。张卫国告诉记者,《“十八谈”映象版·鹤壁篇》节目中的那件作品是经过数次改动定下来的,这4个瓶子是淘汰的样品。
生产车间建在学校,除了为学生提供见习岗位,张卫国还希望学校能开设陶艺这门课程,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记者还了解到,鹤壁市春光瓷业有限公司刚刚成立,将让鹤壁元钧这一古老的工艺重现于世,重放异彩。
正在改造升级的鹤壁博物馆将在增加鹤壁窑瓷器陈列面积的基础上,更加具体、条理清晰地划分烧造时代,展出鹤壁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