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吴莺音
黎锦晖
周璇
▲
姚莉
1931年的一天,一个瘦小的姑娘走进上海明月社的考场,唱了一支民间小调:“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给诸公听呀……”一曲唱完,女孩紧张地看着考官黎锦晖。黎锦晖和蔼地说:“你有不错的唱歌天赋,只是现在的嗓音太过纤细,只要你刻苦练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这个当年只有12岁的女孩就是日后享誉歌坛的周璇。
也许你会惊叹,这场景跟当下火暴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简直如出一辙。没错,民国时期,学员若想因“好声音”扬名,也需经“导师”考核。那么,当时的“好声音”是怎样选的?除了选秀,“学员”们还有哪些出道方式?
▲
3000人参加海选,只选出了1个吴莺音
民国时期的“好声音”选拔流程跟现在大体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当时的媒介不是电视台,而是广播电台。
民国时期,收听广播电台是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为了迎合听众的口味,当时的广播电台喜欢播送一些轻松愉快的流行音乐。这些音乐是怎么来的呢?有时候是播放现成的唱片,有时候是请大明星来上节目,还有的时候就是招聘一些没有名气但怀揣着明星梦的人在电台驻唱,边唱边播。
1941年,上海有一家广播电台想招聘这样的驻唱歌手,公布了招聘信息。
3000人报名参加了海选,初试只录取了300人;然后是残酷的300进10,复试中只留下了10个人;最后是决胜的10进1,只有1个女孩留了下来。这个幸运的女孩,名叫吴剑秋,被录取后改名吴莺音,在这家电台踏上了她的音乐之路。
吴莺音喜欢唱歌,天赋又好,很快就红了起来。她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叫做《我想忘了你》,是流行曲大师黎锦光的作品。这张唱片的销量甚至超过了当时歌坛最红的周璇和姚莉的唱片。1946年,她与百代唱片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的台柱子歌星,被称为“鼻音皇后”。
白虹
参加电台竞赛,白虹第一名,“金嗓子”周璇位居第二
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广播电台是非常多的,光上海就有几十家,不仅没名气的人要通过它累积人气,有名气的人也要通过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金嗓子”周璇。
1932年,周璇进入了明月歌舞团,并以一首《民族之光》初露头角。1934年,她参加了《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
当时的竞选过程有点儿类似现在的大众评委投票。先在报纸上和电台节目里发布消息,竞选从5月份开始,一个多月后截止。其间,歌手们在电台直播间里一字排开,听众通过电话现场点歌,然后把投票寄给报馆,报馆会每天刊登当天的投票数。竞选结束后,累计票数,得票最多的就是擂主。
当年,那场比赛前三名的最终得票数分别是:第一名,白虹(明月社)9103票;第二名,周璇(新华社)8876票;第三名,汪曼杰(妙音团)8854票。周璇虽然只是第二名,但歌声被媒体喻为“如金笛鸣”,也因此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
而获得第一名的白虹,也因此奠定了歌坛擂主的地位,获得了“播音歌后”的头衔。
1940年,“影坛巨子”周剑云组建影片公司,将白虹引入麾下,由她接连主演了四部影片,而且“每片必歌”,先后演唱了《无花果》的插曲《埋玉》、《孤岛春秋》的插曲《春之舞曲》、《地老天荒》的插曲《镜花水月》等。她一生之中,共灌制了一百多张唱片,歌声传遍了海内外。
被“伯乐”看中,黎锦晖发掘了严华,严华又发掘了姚莉
民国时期,“星探”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这并不妨碍那些有慧眼的伯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掘到一颗闪耀的明星。
1930年,黎锦晖带着明月歌舞团北上巡演,在天津演出时,后台来了一位小伙子,自称是团里姑娘严斐的哥哥严华。原来,他们一家定居在北平,十几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兄妹四人只好各奔东西。严华是个歌迷,得知明月歌舞团有个叫严斐的女孩后,猜测可能是自己的妹妹,就立马找过来了。
兄妹团聚后,严斐就拉着严华去找黎锦晖,想让严华也参加明月歌舞团。严华的形象气质很不错,黎锦晖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就叫严华唱一首歌听听,严华随口唱了一段,黎锦晖表示满意。就这样,严华成了歌舞团的台柱子,后因演唱《桃花江》,被誉为“桃花太子”。
姚莉是《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原唱者,她的哥哥姚敏在一家电影院当领票员,被电影里的插曲吸引,爱上了音乐。于是哥哥做伴奏,妹妹当歌手,两个人一起去电台唱歌。
有一次,姚莉去参加电台举办的慈善捐款点唱节目,周璇和严华也去了。听姚莉唱完一首后,严华称赞说:“唱得很不错啊!”然后就介绍她去了百代唱片公司,并为她编写了成名曲《卖相思》。
那一年,姚莉16岁,因为《卖相思》红了,被上海滩著名的仙乐斯舞厅邀请去唱歌,薪水很高。她的哥哥姚敏也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大师。
茶社驻唱
王玉蓉被学校开除
在民国时期,驻唱是歌手成名的一种方式。只不过,那时还没有酒吧,驻唱的地方是茶社,在南京,就有一位因驻唱而走红的歌女,名叫王玉蓉。
那时茶楼老板为了赚钱,实行挂牌点戏,观众点什么演员唱什么,王玉蓉技压群芳。师傅为了让她名声更响,在群芳阁组织了一次歌后比赛,结果,王玉蓉夺得“歌后”。
那年王玉蓉19岁,在南京京华中学读书。得了“歌后”之后,有人向校长告了密,校长闻讯大怒,以败坏学风为名,将王玉蓉开除。
王玉蓉忧伤地离开了南京,却在北京闯出了一片天空,她拜京剧大家王瑶卿为师,星途大好。
演而优则唱
阮玲玉开明星自演自唱先河
民国时也有一些歌手的成名路是演而优则唱,这跟今天娱乐圈的出名途径也是相似的。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陈建华早年编著的《民国音乐史年谱》中记载了“演而优则唱”的起源。1930年,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影片《野草闲花》,影片主题曲《寻兄词》由剧中丽莲的扮演者阮玲玉和黄云的扮演者金焰演唱。当时处于无声电影时代,为了配置这首歌曲,采用了蜡盘(唱片)发音的方法。在影片放映时,根据情节需要播放唱片。正是这部电影开了电影明星自演自唱电影歌曲的先河。
同样,一代巨星胡蝶也是“演而优则唱”。1935年10月,明星电影公司摄制的《夜来香》公映,片中主题曲《夜来香》便是由主人公卖花女的扮演者胡蝶演唱的。主题曲是影片主人公卖花女卖夜来香时所唱的歌,十分生活化,也充满了期待和忧伤,不过,很多人会把这首歌与上世纪30年代另一首流行于夜场的《夜来香》搞混,其实并不是同一首歌。因为是“双栖明星”,胡蝶最辉煌的时期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民国流行乐坛
导师黎锦晖:
他的学员主导了
当时上海歌坛影坛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这首《毛毛雨》是20世纪30年代留声机里播放次数最多的歌曲,它也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创作者是被称为“流行歌曲之父”的黎锦晖。如果时光穿越到今天“中国好声音”的舞台,黎锦晖一定是坐在“导师”椅上的那一位。周璇、聂耳、王人美、黎明晖……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曾是他的“学员”。
1927年,黎锦晖在上海创立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这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育机构。学校原定招收120名学员,但报考那天前来应试者寥寥。当时很多人认为,到舞台上唱歌、跳舞跟旧时的戏子没什么不同。最后招进来的学生只有40人,黎锦晖的长女黎明晖也在其中。因学校在上海举办了“中华歌舞大会”而名声大起,可因为当时政局动乱,办学被迫叫停。但黎锦晖心有不甘,又筹资建立了一所“美美女校”,钱蓁蓁、王人美这两个日后风靡一时的影星,便是在那时成了黎锦晖的学员。到了“中华歌舞团”(中国第一个歌舞团)时期,队伍里又多了黎莉莉、徐来(黎锦晖的第二任妻子)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黎锦晖一跃成为“流行歌曲”之王,当时上海的百代、胜利、丽歌等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荣。
不过,黎锦晖拥有绝世的音乐才华却没有商业头脑,在乱世之中,他创立的“明月歌剧社”几经浮沉,三起三落。值得一提的是,周璇和聂耳这两个颇具实力的学员是第二届明月社招生时被黎锦晖发现的。但因为舆论抨击黎锦晖的音乐是“靡靡之音”,明月社仍然没有逃脱最终解体的命运。
(据《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