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从此“莫言”无诺奖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2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文学,从此“莫言”无诺奖

 

  【颁奖词】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颁奖礼】

  按照诺贝尔奖有关规定,所有获奖者将在12月10日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奖金】

  据新华网官方微博透露,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将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

  莫言成诺贝尔文学奖首位获奖中国籍作家,称和家人包饺子庆祝

  中国文学,从此“莫言”无诺奖

  莫言成诺贝尔文学奖首位获奖中国籍作家,称和家人包饺子庆祝

  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首位获奖中国籍作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莫言在获奖后接受诺贝尔奖评委会电话采访时表示,自己听到消息后很惊讶,觉得自己和诺贝尔文学奖很遥远,称和家人包饺子庆祝获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的最后遗嘱中,提到诺贝尔文学奖对于“理想倾向”的重视:希望“授予在文学领域中创造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作品的人”……

  于是,“理想倾向”一词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中从未中断。历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的共同风格,无不是关心社会、敢于直面人生、无所畏惧的人,是社会责任感的出色代表: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是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批评家”,“对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公共事务的批判精神以及政治敏感度”;莱辛“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担当的作家”。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

  莫言自嘲: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他曾说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辞严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莫言的小说中从来不曾出现完美的“高大全、红光亮”人物,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各方反应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一个作家,在趋同和从众已经成为时尚和潮流的时代还能坚持个性化思考与写作,莫言的确值得尊重。而这恰恰是作家尊重写作服从良心的职业常态,当写作也被集体驯化过以后,个性就显得难能可贵。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莫言获奖是为期一周的诺贝尔颁奖的文化高点。

  作家阿来: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被过度神圣化。托尔斯泰、易卜生等许多文坛大家都与诺奖失之交臂。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浓厚,使一些作家被虚浮的躁动气息所裹挟,借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呼吁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

  “

  自己的小说引起较多翻译家的关注和西方出版者、读者的兴趣,还是因为我的小说有个性,语言的个性使我的小说中国特色浓厚。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就像法国的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之所以对我的小说感兴趣,就是因为我的小说土,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作家之所以走近西方读者,不是政治或其他原因,最终是靠文学作品的自身力量。

  ”

  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莫言

  莫言小传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这个惨痛的记忆,后来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莱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磅员并成为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师。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1987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他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等。其中,《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报综合)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