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厚重的文化
是鹤壁独特的城市符号
“爱在蓝天”国际空姐推介大赛报名踊跃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马凤琴老师(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晨报记者 马珂 文/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说儿女的孝心无以报答母亲的恩情。我市退休女教师马凤琴从教多年,对学生倾注了所有的爱。如今她的学生已年过半百,为了寻找他们的启蒙老师,费尽周折找了几十年,终于圆了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难忘老师当年的关爱

  刘俊堂今年已经57岁了,说起当年马老师对学生们的厚爱,他依旧记忆犹新。“一辈子都忘不了。”说到这儿,他有些哽咽了。

  1962年,马凤琴只有20多岁,刚从师范毕业,被分到浚县北街小学教一年级。刘俊堂和同学们当时只有七八岁,那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很多孩子是农民子弟,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就在那时,马凤琴像母亲一样关心、爱护着班里的学生们。

  班里有个学生叫刘好仁,没了爹娘,跟着哑巴爷爷一起生活。家里   穷,也没人给他缝补衣服,小好仁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马凤琴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放学后,她总会拉着小好仁到自己屋里给他缝补衣服。

  那时大家都穷,有些学生家里太困难,老是吃不饱,马凤琴就从自己的伙食中拿出来一部分分给学生吃。

  那时穿的棉裤是“掩腰裤”,裤腰带扎起来很不方便,孩子们总是扎不好。马凤琴便站在厕所门口,等孩子们出来后一个一个给他们重新扎。今年58岁的刘纪文说,这一幕至今还留在他的记忆中。

  1963年,浚县发洪水,很多孩子的家在河岸边,她挨家挨户叮嘱孩子们不要到河边玩。“我记得那年夏天有次突然下大雨,非常冷,我们个个穿的是小背心、裤头,冻得不得了。马老师将她所有的衣服都拿到教室里让我们穿。有的男孩子调皮,把老师的花裙子套在了身上。”刘新广如今已经57岁了,回忆起当年老师对学生的恩情,禁不住热泪盈眶。

  几十年苦寻 终见启蒙老师

  据学生们介绍,马凤琴老师是他们小学一年级时的启蒙老师,虽然只教了他们短短一年多时间,但师生情义深厚,失散40多年后最终再次相聚。

  “马老师是1962年教的我们,一年多后被调走了,那时候通信不便,只知道她被调到了浚县黎阳镇八里井村(现在的浚县伾山办事处八里井村)。马老师调走那天,学生们万般不舍,拉着老师直掉眼泪。后来,有学生去浚县八里井村找她,但她已经不在那里了。上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当兵的时候就想着,回家后一定要找到她。回到家乡后,我便四处打听马老师的下落,却始终音信全无。我想,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找到马老师。我这一辈子虽然有很多老师,但马老师是我的‘第一老师’。”曾任浚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的刘俊堂动情地说。直到2002年,他才知道马凤琴老师在山城区。

  “当时高兴坏了,马上和同学开车到山城区去找,终于见到了马老师。”刘俊堂激动地说,没想到的是,分别了40多年,马老师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从这一年开始的每个春节,学生们都去看马老师。

  “虽然中间有40多年没有联系,但对于老师的恩情,我们一直没有忘。”曾在浚县宗教局工作的刘新广说。

  10月14日上午,75岁的退休女教师马凤琴被她的学生们从淇滨区接到浚县,师生们欢聚一堂。她旁边围坐的学生们当年都是七八岁的孩童,如今都已年过半百。“这些都是我的开蒙弟子。”马凤琴老师笑着告诉记者。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听到学生们的动情回忆,马老师不住地说:“我对你们有啥贡献呢,就是一个平常的老师教你们,你们却对我这样好……”

  马老师说,去年夏天有几位学生去看她,在饭店吃饭时点了个红烧排骨,她很喜欢。刘俊堂做得一手好菜,对她说:“您喜欢吃,我回去给您做。”随后他在家亲自做了红烧排骨,开车给老师送去。要知道,他当时刚做完心脏病手术不久。

  “我跟邻居说,今天有个高兴事,要跟我50年前教的学生聚会呢。邻居惊讶地说,50年前的学生还能记得你呀?我说‘记得呢、记得’。”马凤琴老师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记者了解到,在她的这些学生中,有两位后来也成了小学教师,他们也如马凤琴一样,用耐心、爱心哺育着下一代。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