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关注老年人的情感生活
  史恩达和叶休颖相依相伴。
  晨报记者 秦颖 摄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编辑/秦晶 美编/姚倩倩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借用《最浪漫的事》这首歌中的歌词,向那些相濡以沫的老年人表达敬意。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儿女们关注的多是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状况,而对于他们的情感生活鲜有问津。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我市数位老年人,希望能以此唤起广大市民对老年人情感生活的关注。   核心提示

  □晨报记者 渠稳 秦颖

  相濡以沫72年,将爱情进行到底

  几乎每天清晨,在淇滨区淮河路散步的市民都会看到两个身影相偎相依,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有的只是一步一随。

  10月22日早上9时,在淮河路与华夏南路交叉口附近的人行道上,记者见到了身穿红色衣服的史恩达和他的老伴儿叶休颖。得知记者想要采访,88岁的叶休颖从包里拿出一个棉垫子,搀扶着89岁的史恩达坐在上面。

  “他腿脚不太好,现在天凉了,我们俩出来散步时,我都会帮他准备个棉垫子,让他能随时休息。”叶休颖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1940年,17岁的焦作小伙儿史恩达在家人的张罗下,与小他1岁的叶休颖结婚。当时,史恩达在东北当兵。1949年,史恩达复员,1950年回到家乡务农。

  “那时的日子过得很苦,她从来没有抱怨,地里的活儿做得又快又好。闲下来时,她就在家做家务、照顾孩子。后来,日子渐渐过得舒心,到现在,我们在一起生活了72年。”史恩达告诉记者,尽管结婚后聚少离多,但他的老伴儿性情温和,他们俩从来没有吵过架。1988年,为了照顾孙子,史恩达夫妇来到鹤壁生活,一住就是24年。

  5年前,史恩达的腿开始出毛病,说话也不太清晰,从那时开始,叶休颖就成了他的“贴身保镖”。

  如今,两位老人已一起走过了72个春秋。他们告诉记者,他们要尽情地享受晚年生活,将爱情进行到底!

  百年之后,还要和老伴儿在一起

  2012年10月21日8时左右,记者在淇滨区九江帝景小区的门口见到了75岁的王金环,她正提着一兜蔬菜回家。“刚锻炼完身体,顺便买些菜,早上的菜比较新鲜。”王金环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王金环的老伴儿14年前就去世了。“这些年,你是怎么度过的?孩子不在身边时,你会寂寞吗?”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些问题,王金环没有立即回答。

  随后,王金环把记者邀请到她的家里。记者看到,王金环家里的家具和电器虽然陈旧,但家里非常整洁。“这是老伴儿留下的,有些旧了。”王金环指着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说,“这台电视机是老伴儿去世前一年买的,十几年来,已经修过两三次了,孩子们劝我换台新的,可我舍不得。不是钱的问题,已经有感情了。”

  说起老伴儿,王金环的眼里露出一丝悲伤。“老伴儿是1998年秋天去世的。那天早上,我还和他一起出去晨练,可就在晨练的时候,他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后,下午人就走了。”

  “我们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年结的婚,养育了5个孩子。”王金环说,她的老伴儿曾当过兵,退伍后到当时的鹤壁矿务局武装部工作,“老伴儿脾气暴躁,我们俩没少吵架,但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他虽然脾气不好,但心里总是记挂着我和孩子们。1960年,他去上海出差,带回来一些大白兔奶糖,他一颗都没有舍得吃,都留给了我和孩子们。”

  1998年,王金环的老伴儿去世后,孩子们担心她一个人住太过寂寞,便邀她一起住,可她拒绝了。“我到孩子那儿也帮不上啥忙,还影响他们工作,只要守着这个家,我就知足了。”说着,王金环拿着抹布把老伴儿的遗像擦了一遍又一遍。“如果不是老区棚户区改造,我真不愿意离开和老伴儿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金环的老伴儿去世那年,她才60岁,有人提出为她介绍个对象,她拒绝了。“和老伴儿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再和其他人生活不习惯,心理上接受不了。”

  2005年,王金环买了一块墓地,将老伴儿的骨灰安置在里面,还给自己预留了一块地方,“百年之后,我还要和老伴儿在一起。”

  相关链接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人口为一亿三千两百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年,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的情感生活、精神健康,这个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

  老年人更需要精神慰藉和关怀

  10月20日早上7时,新世纪广场附近,两位头发略显苍白的老人,相互搀扶着散步。老先生拉着老太太的手,老太太时不时给老先生拉一拉衣领。

  “我们是半路夫妻,有人说二婚不幸福,我就是要让别人看看,半路夫妻的生活也同样精彩。”面对记者的采访,杨老先生笑着说。

  杨老先生和陈老太太是1990年结的婚,当时,杨老先生63岁,陈老太太52岁。“我们都是中老年丧偶,现在,我们已经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杨老先生告诉记者,他退休之前,老伴儿去世了,他开始负责照看孙女。“因为从来没有看过孩子,有些手忙脚乱,她(陈老太太)便主动来帮我照看孙女,几年下来,我们渐渐有了感情。”

  “当时,老陈的孩子都还小,一个女人扛一个家不容易。”杨老先生回忆起往事,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我和老陈走到一起,子女们很理解,他们不反对就是最大的关怀。”杨老先生介绍,他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老年人再婚,子女反对”的报道,有时甚至会逼得老年人自杀,每当看到这些,他都会替这些老年人心痛。“对老人的关心,不能只停留在吃穿住行上。其实,老年人最需要的是家庭的温暖和精神上的关怀。”杨老先生说,别看他和陈老太太是二婚,可他们的感情非常好。

  “我们年龄大了,生病是常事,儿女们不在身边,我们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平时,我们会一起晨练、买菜。生活中,我负责做饭,她负责洗衣服,给儿女们省了不少心。”杨老先生说。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