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谎言,成就周总理经典传世照片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2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谎言,成就周总理经典传世照片

 

  焦尔焦·洛蒂是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新闻摄影记者、意大利《时代》周刊著名记者。洛蒂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多次访华。1973年1月6日,洛蒂以其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在三四分钟之内拍摄了周总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这张照片首先刊登在意大利《时代》周刊上,很快为人们所关注。1974年,该照片荣获美国新闻照片奖。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幅照片印量已超过9000多万张。

  此文是关宗山对这一珍贵照片来龙去脉的回忆。

  “这是总理最好的一张照片”

  我(关宗山)在外交部工作了34年,特别爱好摄影。在我看过的无数照片中,焦尔焦·洛蒂为周恩来总理拍摄的这张传世之作,给我印象最深。当时,我一直想知道这张照片是怎么拍摄的,又是怎么流传的,经历过哪些故事,甚至还想和洛蒂先生见一次面。2002年8月,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周恩来总理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他的光辉形象一直鼓舞着我。焦尔焦·洛蒂为总理拍摄的这张照片是一张半身像,整个画面为暖色调,在深深的背景中,总理穿着灰色的中山装,侧身背倚沙发,左臂扶在沙发上,右臂微微靠在胸前,消瘦的面容,双目深邃而坚毅地注视着前方。沙发是棕红色的,紧靠沙发右侧的茶几上,摆放着一个有盖、带花的瓷茶杯。

  我注意到,总理在中山装左上方口袋上边,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大红色徽章,总理在诸多重要场合,总是别着这枚徽章。这张照片,极为准确地表现了总理那个时期的精神面貌。若干年后,洛蒂再次访华时,邓颖超当面对他说:“这是总理最好的一张照片。”

  如何拍成一张经典照片

  洛蒂撒了一个谎,找到一个好机会

  最近,我才弄明白:没有总理点头,就拍不成这张照片。

  1973年1月6日,意大利外交部长朱塞佩·梅迪奇率团访华,作为《时代》周刊的摄影记者焦尔焦·洛蒂也随团来访。这是他第一次来华,特别想见到周总理,因为“周恩来的伟大人格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一次,他得知当天晚上周总理要接见意大利代表团,便找到意大利驻华大使,执意要去人民大会堂。大使告诉他:“所有代表团的记者都不允许为周恩来照相,你去可以,但不能拍照,你答应我的这个要求,才能让你去。”洛蒂答应了大使的要求,但出于职业习惯,他还是带上了照相机。

  按照安排,周总理在接见法国代表团后接见意大利代表团。只见接见厅大门打开,法国代表团的人员走了出来,聪明的洛蒂马上走到法国驻华大使跟前问:“见到周恩来,我用什么语言和他说话呢?”大使说:“周总理的法语很流利,你可以用法语和他交谈。”洛蒂一听,欣喜若狂,因为他也懂法语。

  从这时起,洛蒂的两只眼睛,就一直在观察着接见厅里的环境、光线、设施和布局,揣摩着怎么拍照。

  接见意大利代表团的时刻到了。代表团成员和记者们三四十人排着队,逐一与周总理握手。这时的洛蒂排在队伍的中部。当接见快进行到一半时,他马上意识到,“排到我时,我只能一般性握手,根本没有时间为总理拍照”。于是,他从队伍里溜了出来,排到了队尾。轮到他了,他谦恭地用法语对总理说:“尊敬的总理阁下,我来时撒了个大谎,答应不给您拍照,可是我觉得我很难见到您,不能不给您拍照,因此,请您允许。”周总理微微地点头认可。洛蒂马上请总理坐在沙发上,为总理拍了一张,但他马上又意识到,无论角度还是总理姿势,都不十分理想。就在这时,运气来了,周总理的秘书在大厅门口叫了总理一声,似乎要对总理说什么。总理上身微微向左转动,双眼向秘书望去。洛蒂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瞬间,第二次按下了快门。然后,他躬身向总理深深道谢后,一溜烟地跑开了。

  洛蒂曾对朋友说:“拍完后,我激动极了,好像做了一件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大事。”

  怎么把底片保留下来

  偷梁换柱交出假胶卷,留下真胶卷

  洛蒂的行为引起了警卫人员的注意,他拍完照片后就一直在想,“我下一步怎么办?我怎么做才能把底片保留下来呢?”

  他一面假装和几名意大利《晚邮报》记者漫无边际地聊天,一面想着应对办法。突然,他眼睛一亮,快速地把相机放在桌子底下,取出底片,又迅速装上一卷新胶卷,并按了两下快门。不一会儿,那个警卫人员来到他面前,很有礼貌地问他:“您是洛蒂先生吗?”洛蒂答:“是。”警卫对他说:“您给周总理拍了照片,违反了我们有关规定,也违反了您自己不拍照片的承诺,请您立刻把底片交出来。”此时的洛蒂,像演员演戏一样向警卫人员“苦苦哀求”。见对方毫无让步之意,执意索要,便又假装“很不情愿”地当着警卫人员的面把相机打开,把胶卷从相机中取出曝光后,“十分沮丧”地交给了对方。

  后来,有记者曾问洛蒂,为什么要让胶卷曝光?他说:“如果我不这么做,他们在收走胶卷之后,肯定会马上去冲洗,如果发现我给了他们一个空白胶卷,他们必定还会来找我,那就更麻烦了,非把我拍了的胶卷拿走不可。”

  若干年后,当谈起这段“历险记”时,洛蒂还是那么兴奋,像孩子一般得意忘形。

  照片怎样“回”到中国

  被王传斌参赞

  藏在箱子里带回来

  我家住在北京东城区外交部街“老外交部”大院里,周总理这张传世之作正是由住在这个院里的我国前驻意大利政务参赞王传斌带回国的。前不久,我得到一本王老生前写就的《跨世纪的回忆》,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这张照片从意大利带回国内的来龙去脉。

  书里说,这张照片冲洗出来后,意大利《时代》周刊格外重视,将其刊登于该杂志封面,其他报刊多次转载。1974年冬,原驻意大利商务参赞高竹峰同志任满奉调回国,临行前的一个夜晚,来到王传斌同志房间,从怀中取出一件用白纸包裹着的物品,小心翼翼地打开,对王老说:“你看这是什么?”王老一看非常惊喜,原来是一张10英寸的周总理照片。高参赞对他说:“这是一位意大利记者从中国回来后赠送给我的纪念品。我和你在这里一起工作和生活了好几年,在即将分手之际,我把它给你留下,让我们共同分享对周总理的尊敬和热爱吧!”王老欣然接受了这份“宝物”,并允诺一定要设法将其带回国。

  王老在回忆录中说,“1975年初,我回国休假,采取了妥善的方法,以保证顺利通过海关。我把硬壳帆布箱的里面擦洗干净,铺上整洁的白纸,将总理的照片平铺在上面,再用洁净的白纸盖好,以免与其他衣物接触弄脏照片。一切就绪后,我比较放心了,但心里还是在默念:‘总理啊,叫您老人家暂时受委屈了!’到达北京海关时,海关人员照例地问:‘箱子内有无违禁物品?’我说:‘我们在外奉公守法,从未买过什么违禁品,只是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些生活必需品,按照规定不会为他人捎带什么物品。’就这样得以顺利过关。回到家中赶快开箱取出衣物,看到周总理的照片很平整,无任何褶皱,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一致同意将照片装在镜框里挂起来。后来,我老战友的孩子李尚志到家里来,看到这张周总理的照片非常惊喜。那时,他是新华社国内部的负责人,回去后,他将周总理照片的事报告时任新华社社长的曾涛同志,曾涛立即决定请李尚志到我家中取走照片,翻拍后制版印刷。从此,这张周总理的照片很快传播到全国。”

  洛蒂将原创照片留在中国

  

  此后,洛蒂先生也成了中国人民喜欢的人物,有关部门多次邀请他访华。我十分想见到这位国际知名的摄影家。

  机会终于来了!2002年8月,我作为外交部摄影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应邀前往贵州都匀市参加在那里举行的首届国际摄影博览会。8月20日上午,博览会开幕式正式举行。我急速步入人民广场的地下展厅,欣赏那里陈列着的数百幅名人佳作。突然间,我眼前一亮,那张周总理大幅传世照片和焦尔焦·洛蒂先生都呈现在我面前。洛蒂十分繁忙,我只得走上前去,用英语和他打了个招呼,他也抬起头微笑着对我点了点头,说了声“Hello”,说完又忙别的去了。

  到了第二天上午,大家一起在沿江主要街道观看大型巡游表演。这时,我又遇到了洛蒂先生。他满头银发,身着白色T恤衫,手持照相机,不断“咔嚓咔嚓”地拍摄贵州少数民族表演。不一会儿,他停下来,坐在路旁小椅子上休息,并和一位西方女摄影家亲切交谈。这时,旁边有人连声高喊:“Kiss(吻)一个!”“Kiss一个!”他俩虽然不好意思,但还是“顺从民意”,来了那么一下。我不失时机地把相机镜头对准他们,拍下一张难得的瞬间。

  后来,我从博览会主办单位那里得知,洛蒂先生来到中国贵州非常高兴。他说:“都匀这个中国西部小城市举办如此规模宏大的国际活动,令我吃惊,所以我毫无保留地向中国朋友讲解了摄影专题知识,更毫无保留地把1973年拍摄的轰动全世界的《周恩来》原创照片留在了中国。我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本文作者简介 关宗山

  1931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科、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和外交学院,做过山东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摄影师。1960年调入外交部,历任外交信使,信使队副处长,档案馆处长,我国常驻塞舌尔、莱索托和利比亚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等职,1994年离休。离休后,参与策划和筹备举办两届《中国外交官看世界》大型摄影展,参与编辑出版《周恩来外交风采》及《中国外交官看世界》大型画册,皆任副主编。(据《北京晚报》)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