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见习记者 陈艳艳 朱迪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通讯工具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手写书信进行联络的日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话、QQ、MSN、电子邮件、短信等新的沟通方式。“书信时代”渐行渐远,同时也失去了拥有“家书抵万金”的真切情感。如今,有多少人还在写信?有哪些人还在写信?11月20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现状:
私人信件减少 商业函件增加
“目前还在写信的人,大多集中在学生、一些因生意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群体。但总体来说,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11月20日上午,一名已在邮局工作十多年的田姓邮递员告诉记者,相比10年前,现在传统书信数量越来越少。这名邮递员告诉记者,她负责市委市政府北门的一个邮筒。虽然现在信件很少,但她每天还是会按时打开两次邮筒,分别是上午11时和下午6时30分。“一天多的时候也就七八封信,有时甚至一封信都没有。每天投递的信件中,80%都是商业函件。只有到了圣诞节、元旦等节日,信件数量才会有所增加,但那大多数是祝福明信片。
市邮政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共有邮筒35只(包含淇县浚县),其中淇滨区有16只。
记者在淇滨区街头走访发现,邮筒已很少能看到。“黎阳路、大伾路和市委市政府北门有几个邮筒。极少被关注已成为当下邮筒的常态。”田姓邮递员对记者说。
虽然传统信件骤减,但信用卡账单、商业函件等信件比重迅速上升,取代传统书信成为邮筒主要业务。“虽然写信寄信的人越来越少,但即便没有一封信,邮递员也会每天两次开箱取信。”市邮政局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全市每天收到信件的数量,最多时有上百封,一般情况下也就20多封,最少时一封也没有。且这些信件主要集中在商业信函上,私人书信已很少见到。”市邮政局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调查:书信渐行渐远 情感交流无法替代
记者在淇滨区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其中90%的人表示很长时间没有写信了,也没注意过街头邮筒是否存在。其中一位89岁的孟姓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惊讶:“写信?我差不多有40年不写信了,打个电话就把事情办了。”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起“平时是否还写信”时,多数市民、尤其是年轻人表示,一般采用电话、QQ、短信联系,有些市民则称从未寄出过一封手写的书信。“要花钱”、“速度慢”、“没必要”,成为当下不写书信的主要原因。
今年25岁的韩姓女士说:“我上小学时,在作文课上学过写信,此后则再没写过一封信。”
“写一封挂号信比打电话还贵,速度也慢,现在都讲究效率,打电话多方便。”56岁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无论从效率还是精力上来说,在通讯发达的今天,通过手写书信沟通显得很“落后”。
“书信时代虽然渐行渐远,但在偏远的地方,或许还只能通过写信联系吧!”福源小区一居民告诉记者。
尽管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被采访的多数市民表示,偶尔收到信件会感到惊喜。“去年元旦收到大学同学寄来的信件,感觉很意外也很兴奋。很怀念高中时靠写信和同学、朋友联系的日子,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步行街西区逛街的常姓同学告诉记者。
在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字如其人,总的来说还是很怀念写信时那种静静的感觉,很多奇妙复杂的情感是其他通讯方式不能代替的。”一马姓同学说。
一些接受采访的市民表示:“好想回到过去美好的时光。当贴好邮票,封好信封,将书信投进邮筒的那一刻,感觉很奇妙。”时过境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流方式更能寄托思念之情,拨动心弦,让人回味无穷。
创新:让邮筒重新绽放光彩
虽然邮筒渐渐“失宠”,但市邮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其功能不会消失。“虽然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但在普通信件逐渐减少的同时,各种商业信函接踵而来,如代收费、信用卡账单等信件连年上升。商业信函占到80%以上,邮筒仍然担负着重要责任。另外,单位等群体成为主要的信件投送群体。且每逢节假日,邮筒收发的信件就会有所增加。”
邮筒被冷落是不变的事实,市邮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一些邮筒也存在被破坏的现象,比如在邮筒上张贴小广告、锁眼被堵等。
但邮筒不会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时代发展,邮筒的功能也将与时俱进。邮政部门也将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明信片等,以吸引更多人。
小小的邮筒,见证了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没有人愿意永远停留在只能用书信方式进行交流的时代,都渴望更新、更快的交流沟通方式。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邮筒作为曾经承担着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绿色使者”,今后怎样才能让它再次绽放光彩?怎样才能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怎样才能开发它的全新功能?需要我们共同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