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华:特警队里的女神枪手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2年1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雪华:特警队里的女神枪手

 

  12月13日下午,天空下着大雪,市公安局训练场上的雪积了一尺多厚,特警支队突击队员王雪华已经背着那支陪伴了她4年的狙击步枪,趴在在雪窝里1个多小时了。当她完成训练任务时,全身已被大雪染白。“习惯了,自从2000年练习射击以来,我每天都得练好几个小时。”王雪华笑着说。

  12年的刻苦训练,让王雪华练就了弹无虚发的本领,从而通过层层考核,成为我市唯一代表河南特警参加全国竞技大赛的女警,并于今年8月19日,在辽宁大连举行的全国公安特警“2012红蓝对抗比武”总决赛的长短枪射击项目中,取得了团体第四的好成绩。

  <<<

  □晨报记者 渠稳 见习记者 田思民

  百米之外,一枪打灭蜡烛

  “砰,砰!”2声枪响,百米之外的2根蜡烛应声熄灭……这些只有在影视剧里才能看到的精彩场面,鲜活地映入记者的眼帘。这时,一个动作敏捷的女狙击手从掩体中一跃而起,向上级报告:“一号狙击手准确击中目标。”

  在训练场上,王雪华目光凌厉地紧盯靶子,展现出了女性少有的刚毅,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王雪华则显得有些拘谨。

  “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公安系统工作,从基层民警做起,直到成为特警支队的一名突击队员。”王雪华说,2000年,全市开展了一场基层民警技能大比武,从那时起,她和警用枪支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王雪华参加了全市基层民警技能大比武,在比赛中,平时很少接触枪支的她却在54式手枪速射比赛中进入了前三名。”王雪华的同事刘志强说,在这场比赛中,王雪华展现出过人的射击天赋,市公安局的领导将王雪华列为射击项目的重点培养对象。

  2009年7月,王雪华从市公安局淇滨分局刑警大队四大队被调任到特警支队。

  “特警支队是男多女少的一线实战岗位。当时的王雪华已经到了而立之年,还要照顾不满7岁的双胞胎儿子,这对王雪华来说,无疑是一次艰难的抉择。”特警支队一位姓王的警官对记者说,最后,王雪华毅然决然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王雪华刚到特警支队时,支队领导为了照顾她,就让她在办公室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尽管如此,王雪华仍没有放弃体能训练和射击练习。

  就这样,她一边干办公室的活儿,一边参加体能和战术训练,结果常常是,她训练回来还要加班干办公室的工作,1个人当2个人用。

  2011年,王雪华因在支队常态化训练中成绩突出,被抽调随大队进行专业化训练。

  2011年底,特警支队成立突击队后,她离开办公室,成为突击队队员。

  当时的突击队有12名队员,都是抽调市公安局各大队的业务尖子,其主要任务是反恐、处置急难险重的突发性、群体性重特大事件。

  “可以说,一年365天,我们天天都在训练。”突击队里一位姓张的队员说,王雪华是突击队中唯一的女队员,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每次举行反恐及防汛等大型实战演练,她都亲自参与制定方案,并担任项目教练、主持、解说等工作。

  <<<

  我市唯一代表中部4省

  参赛的女特警

  2011年10月初,特警支队决定抽调王雪华和其他3位队员到北京武警特警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训练。当时,王雪华正在休假,她本打算带着孩子外出旅行,但接到参加培训的通知后,她毅然放弃休假。

  在北京接受培训期间,为了固定持枪姿势、提高射击的精度和速度,她每天都要进行8个小时的卧姿持枪训练。

  10月的北京天气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冷风嗖嗖,王雪华就趴在水泥地上苦练持枪姿势,一天都没有间断过。脸晒黑了,手也粗糙了,一起训练的队友都开玩笑说,她一点儿女人味儿都没有。“别的女人手掌白嫩细腻,修长的手指很好看,我的手不但粗糙,还有伤,我都不好意思伸出来。”王雪华略带羞涩地对记者说。

  集训期间,王雪华刻苦训练,处处留心,同时拜师学艺,认真揣摩,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那时,我就像一块海绵掉进了知识的海洋,有吸不尽的营养。”王雪华说,从北京返回时,她随身行囊里装满了课件、书本。

  后来,她撰写的《赛前必读》和《北京特警支队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特警支队中广为传阅。她带回来的训练理念也在队员的日常训练中得到了体现。

  2012年7月3日,河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领导对我市特警进行考核,王雪华娴熟使用各种枪支,加之漂亮的高空索降,引起省公安厅领导的高度关注。随后,便抽调她到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参加长短枪互换应用射击集训。

  在训练特警5项比武之一的死亡长短枪应用互换射击项目中,要求参赛选手统一穿防弹背心,戴防弹钢盔,持79式冲锋枪和92式手枪完成比赛流程。

  因为穿着厚重,4种射击姿势、3种前进姿势

  不断变化,2种枪械要随时互换,同时要求射击速度和精度,所以对选手的体能、精力和定力要求极高。每天训练下来,王雪华的头发都像刚洗完似的滴着水,衣服更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白天高强度训练,让王雪华累得身体像灌了铅;晚上,她强打起精神,琢磨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写出当天的心得体会。“在训练的10多天里,她竟写了满满两本笔记。”和王雪华一起参加训练的一位特警说。

  随后,经过层层选拔,8月10日,王雪华作为我市唯一的女特警和其他地市的19位队员代表河南特警,一起奔赴江西南昌参加中部4省的选拔赛,取得长短枪项目比赛团体第1名的好成绩,并夺得代表中部4省特警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这次比赛后,休整还不到1个星期,8月19日,王雪华又赶赴辽宁大连,参加全国公安特警“2012红蓝对抗比武”总决赛中的长短枪项目,在长短枪互换射击项目中,取得团体第4名的好成绩。

  其中,在江西南昌的中部4省选拔赛中,王雪华和她的队友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高尚的行为更为河南特警、鹤壁特警和鹤壁人争了光,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其他训练队训练结束后都是一走了之,而王雪华所在的河南代表队在训练结束后,却将倒下的靶子扶正,捡起散落在训练场地里的弹壳,收集后统一放置,让训练场地在训前训后一个样。王雪华他们受到各参赛队和举办单位的高度评价。”刘志强说,河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带队领导给出“因为你们,所以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的高度评价。

  <<<

  艰苦付出练就百步穿杨神功

  2012年12月17日晚,气温零下7℃。为了让狙击手适应在恶劣天气下作战,突击队的负责人决定进行夜间训练。

  当晚7时,王雪华为家人做好饭,为孩子找出棉衣,便匆匆赶到特警支队。

  冬天的寒风冷得刺骨,靶场上风卷着枯叶打得脸生疼,王雪华趴在冰冷的地上,握抢的手早已冻得麻木,但她坚持完成2个小时的夜间射击训练。等她回到家里已是凌晨1时。“这是她生活的常态,作为一名女突击队员,特别是作为一个女狙击手,她付出的汗水比谁都多。”刘志强说。

  当枪手难,当女枪手更难。作为特警支队中的一名突击队员,随时可能面对一些重特大突发暴力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若要守护社会和人民的安全,完成特定任务并确保自身安全,就必须经过残酷的“魔鬼”训练,才能练就在极其恶劣或危险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及出色的单兵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

  在训练场上,王雪华这个看似温柔的女警,每天都要和男队员一样进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别的女人脸上涂抹的是护肤品,她的脸上只有汗水、灰尘和枪油。

  “狙击手的训练是最苦、最累的,晴天是毫无遮掩的曝晒,在烈日下灰尘满面,夏天里被蚊虫叮咬,浑身是汗,冬天寒风刺骨,风雨天毫无遮挡,夜间行动也是常事……”王雪华说,这些训练对男同事来说都不轻松,对她的考验更大,但她从不服输,也不向困难低头。

  “队友们一天训练2个小时,我就得训练3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作为一个女人,在体能等方面肯定不如男性,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王雪华说,练射击的时间长了,枪弹出弹壳的膛线就会改变,这时,滚烫的弹壳会崩到持枪人的脸上和手臂上,她因此被烫出不少水泡。

  <<<

  每天给孩子打电话

  是她最大的快乐

  多年来,王雪华忙于事业,为保一方安宁,她舍小家顾大家,没有节假日,在特警这一特殊的群体里,付出了比男性更多的汗水和艰辛,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她全身心投入公安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不算一个合格的母亲、妻子,没能给予家人更多的关爱,甚至有愧于家人,然而,面对警徽,她永不言悔。

  王雪华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她的丈夫也是政法干警,公务繁忙,孩子们从小便由爷爷奶奶照看,她为了工作,很少辅导孩子们的学习或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她奉命参加全国公安特警“2012红蓝对抗比武”总决赛,在紧张的全省选拔考核、强化集训和中部4省选拔赛中,她仅在8月14日从江西南昌回我市向支队领导汇报比赛情况时,在家和孩子们待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也是孩子们放暑假的2个月里,母子相聚的唯一时刻。

  王雪华一心扑在事业上,对工作无怨无悔,可她时常感到有愧于2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每天孩子们放学回家,她不能陪在孩子们的身边辅导功课,甚至她回来晚了,还能吃上儿子们做的饭菜,她训练回来累了,2个儿子还给她洗袜子……但是对于王雪华来说,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给俩儿子打电话,因为孩子是母亲工作动力的源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雪华的艰苦努力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事广泛赞誉,面对掌声、鲜花和荣誉,她并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她深知各种暴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特警工作任重而道远。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