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2011届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46%的本科毕业生和3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远离家乡。研究显示,从月收入来看,在他乡就业的收入普遍要多于在家乡就业,但就工作稳定性和就业满意度上,在他乡工作不如在家乡工作。尽管如此,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大城市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要比一份安稳的工作更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未来选择大城市
26岁的贵州女孩苏小姐在上海打拼已是第5个年头。2008年,苏小姐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上海。其实,苏小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打定主意不回老家发展,她向往大都市的事业机会、无限的生活可能性。2009年,苏小姐找到第一份工作,到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做内容采编。
专业不对口、缺乏工作经验,苏小姐的起薪到手还不到2000元,其中近800元需要交给房东。工作一年后,苏小姐选择跳槽。但是新公司规模大、工作关系复杂,苏小姐屡屡成为“炮灰”……
对未来的迷茫、远离亲友、独在异乡的孤寂,年龄渐长却因生存压力而耽误了找寻情感归宿的愁苦……2010年底,回家休整了一段时间的苏小姐重回上海。这一回,机会眷顾了有准备的她。工作稳定后,她终于有心思考虑“终身大事”,如今与同为“新上海人”的男友进入谈婚论嫁阶段。
“在上海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即便我在老家同行业的朋友收入比我少一些,但他们拿着那些钱完全可以过更安逸、更舒服的生活”,苏小姐说,但即便如此,她仍然愿意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奋斗下去。
异地工作收入高满意度低
近日,麦可思发布对大学生异地就业质量调查分析。在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3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调查发现,从月收入来看,在他乡就业的收入普遍要多于在家乡就业,但是在工作稳定度和就业满意度上,在他乡工作不如在家乡工作。
研究发现,毕业后一直在非生源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3年后的月收入(本科为5795元,高职高专为4399元)高于一直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本科为4660元,高职高专为3678元)。分析认为,能够长时间在非生源地就业,也许是该群体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体现,月收入也较高。当然,选择在生源地就业,也可能是出于照顾家庭或利用人际关系的考虑,而宁可在薪资上有所牺牲。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届毕业半年时在生源地就业,但后来离乡发展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涨幅(本科为147%,高职高专为141%)最高,高于3年来一直在生源地这一比例(本科高20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高3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变换就业城市,是比在同一城市中变换就业单位更有挑战性的选择。也许是因为异地工作提供了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就业环境及发展前景,使得原本已经在家乡就业的毕业生愿意变换就业城市,到异乡就业。
研究同时发现,毕业后一直在非生源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3年后离职率(本科为54%,高职高专为73%),高于一直在生源地就业毕业生的该比例(本科为50%,高职高专为66%)。换言之,留在家乡就业的毕业生工作稳定性更好。
此外,毕业后一直在生源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满意度(本科为34%,高职高专为28%)高于一直在非生源地就业的群体(本科为32%,高职高专为25%)。分析认为,可能对于背井离乡的毕业生来说,独立生活带来的压力,对异乡城市的距离感,以及遇挫时缺少亲人的关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就业满意度低于在家乡工作的毕业生,但是更高的收入和对未来工作、生活更长远的憧憬和规划,也许是他们依旧愿意留在他乡继续打拼的动力。
年轻人更看重发展机会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说:“大学生到异地就业,收入较高,但也面临竞争激烈和工作不太稳定的问题。还有一段时间,出现过‘大学生逃离北上广’的现象,但后来很多逃离北上广的学生又选择返回了,原因在于:在大城市就业还能开拓年轻人的眼界和阅历。对青年人来说,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要比一份安稳的工作更为重要。相比之下,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县城里,地方和生活圈子比较小,在相对熟人比较多的环境中,虽然工作稳定,但是竞争和奋斗意识比较差,以及存在着的过于刻板的人事制度和关系等,对那些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是不乐意见到的事情。”(据《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