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计算机书不离身
上个世纪90年代时,俞白眉还在西安的一个计算机研究所当程序员,这个理工科出身的青年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专业编剧。出于工作之便,俞白眉能较早地接触到当时尚未普及的网络。1999年,俞白眉开始将自己闲暇时写的文章贴在网页上,不久他以文会友,认识了同样在网上发表文章的宁财神,两个人一见如故。2000年,俞、宁二人开始在网上小有名气,用俞白眉的话说,是“浪得虚名”。这时有人找到俞白眉,请他到北京去写一部剧本,俞白眉毅然辞去工作,来到北京。但是,此时的他背包中还背着电脑专业书,“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编剧这行干不下去,就重操旧业。”
●两个字触动创作神经
来到北京后,俞白眉和朋友合作,创作出编剧生涯中的处女作——《网虫日记》,但是原先的投资方出了一些问题,导致剧本没有投拍。过了一段时间,俞白眉将剧本拿给王朔过目,王朔觉得很不错,他找到英达将剧本拍成情景喜剧。从《网虫日记》开始,俞白眉与英达合作,参与创作了多部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西安虎家》……其中《西安虎家》是俞白眉独立创作的,来源于他在西安时的生活,是他“献给自己父母的作品”。
后来,通过宁财神,俞白眉认识了尚敬,他萌发了与尚敬合作的念头,但是由于创作疲劳,俞白眉不太想再搞一部情景喜剧。
有一天,在和一位投资人交谈的时候,俞白眉说起眼下有些国产偶像剧脱离现实生活,“其实很多中国人年轻的时候都在算着账过日子。”“算账”,这两个字一下子触动了俞白眉自己的创作神经,“唐玉秀”这个每花一笔钱都要记账的人物形象立刻诞生在他的脑海,这让俞白眉很兴奋——终于知道创作的方向了。送走投资人后,俞白眉和尚敬开始畅谈自己的创作构想:写一部反映百姓生活的平民大戏。“当时我就拿出本子,边聊边写,尚导演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灵感。”
●三个感谢道出心声
说起《房前屋后》的诞生,俞白眉一口气说出3个感谢——
感谢刘恒:让我扔掉了电脑书
作家兼编剧刘恒对俞白眉的影响非常大,在创作《房前屋后》前,俞白眉一直没有找到作为编剧的自信,对于自己的未来总是感到迷茫,这时刘恒找到他帮忙,“刘老师高估了我的水平,我把事情搞砸了,但是他没有生气,反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不要搞计算机了,你适合干编剧这行,这句话让我真正扔掉了一直压在箱底的电脑书。而且刘老师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我是一种刺.激,我看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剧本手稿,发现每个字的大小都差不多,十分工整,而且删改很少,这说明在落笔前刘老师就已经对每句话都烂熟于心,这一点我特别佩服。”
感谢尚敬:维护自己的剧本
提到导演尚敬,俞白眉觉得自己能和他合作非常幸运,“可以说两年多之前,尚导是无条件地信任我,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剧本完成后,和一些将编剧撇在一旁的导演不同,尚导非常维护我的剧本,细到演员连‘的’、‘了’、‘呢’都不许错。我在拍摄现场,有时能看到演员说完台词后,尚导斩钉截铁地说:你这个字肯定说错了,和剧本的味道不一样,不信咱们可以打赌。此外,在拍摄中,尚导非常注意分寸,不允许演员滥情,这就使得《房前屋后》不同于一般的苦情戏。”
感谢演员:表演为剧本加分
问起俞白眉最喜欢自己笔下的哪个人物,他的回答很坚定:“都喜欢,没有厚此薄彼。”而且俞白眉特别提到,观众们可能会不喜欢程小林、唐秉福、顾丽丽、平三儿,但自己对他们的爱尤其浓厚,“我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的言行,我爱他们、同情他们。比如说我父母很不喜欢平三儿,但我上学时班中就有这样的孩子,他们调皮捣蛋,经常惹祸;可本质并不坏,也有着热心、仗义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俞白眉对演员的选择尤为关注:“说实话,刚开始我不认可尚导挑选的这些演员,怕他们驾驭不了这个题材,在拍摄过程中,这些演员一有时间就找到我交流关于角色的体会,现在我一定要说,我很感谢他们,他们用精彩的表演为我的剧本加了分。”
●有创作续集的可能
观众们会注意到,《房前屋后》和一般家庭剧的不同,在于剧中充满贯穿始终的悬念。据俞白眉透露,第47集的结尾其实并非大结局,从创作之初,他搭建好的“框架”是150集的三部曲,不过全部的伏笔在第一集就已经全部埋下了。俞白眉谈到,希望观众多一点耐心,“毕竟线索是一点点展开的,估计第四五集过后,剧情就会吸引观众不知不觉地往下看了。”现在的俞白眉十分忐忑,“就好像分娩出一个孩子,光自己看着白白胖胖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观众反响好,我马上投入到第二部、第三部的创作中。” (央视)